奖项:教育部全国幼儿科学教案优秀奖 学情分析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汽车尾气超标、企业废气排放、白色垃圾等现象严重影响着空气的质量,让我们深感环保的重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们开展了“好玩的空气”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小实验的器材,感知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2.引导幼儿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操作,产生探索空气的兴趣。 3.引导幼儿从小实验中感受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手绢、水盆、蜡烛、大小玻璃杯、打火机、乒乓球、塑料袋、记录表格3个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吹气玩具,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再让它瘪下去,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 (2)组织幼儿讨论:你怎么知道周围有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幼:能喘气就有空气。 幼:外面的树枝摆起来就有空气。 幼:能呼吸就有空气,有空气小朋友特别舒服。 分析:通过讨论,孩子们回忆着对空气的感受,但从他们的言语中捕捉到他们对空气的感受还不充分。 (3)教师让幼儿用塑料袋抓空气,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请幼儿分别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抓到空气? 师:怎么才能证明抓到空气了? 幼:塑料袋鼓起来了。 分析:孩子们在找空气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在活动室、睡眠室、楼道、卫生间里都能使塑料袋鼓起来。 师: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谁知道它能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呢?(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作用。 第一组:不湿的手绢 (1)教师将手绢塞入杯底,倒扣压入水下,让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不湿并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并记录。 (3)教师第二次将手绢放入杯底,倒扣压入水下,将杯子倾斜,引导幼儿观察杯子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幼:杯子里有水跑出来,杯子里进水了。 师:手绢有什么变化? 幼:手绢变湿了。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并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第一次手绢不湿? 第二次杯子中的什么跑了? 幼:因为杯子里有空气,水进不去,所以手绢不湿。 幼:第二次杯子中的空气跑了,水进去了,手绢就变湿了。 分析:“猜一猜”增加了小实验的神秘感,幼儿动手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第二组:会沉会浮的乒乓球 (1)教师将乒乓球放在水面上,用一个倒扣的杯子扣住向下压入杯底,让幼儿猜一猜球是沉是浮并记录。 (2)幼儿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并记录。 (3)引导幼儿将杯子倾斜,观察水有什么变化,让幼儿猜一猜。 分析: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 师:手绢不湿和乒乓球沉下去都是因为杯子里有空气,水进不来;相反,杯子倾斜,杯子里的空气跑了,水就能进来了。 第三组:哪支蜡烛先灭 (1)教师将两支蜡烛点燃,用大小两个杯子同时扣在蜡烛上,让幼儿猜一猜哪支蜡烛先灭并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焰的燃烧情况,看哪支先灭。 分析:教师没有把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幼儿,而是给幼儿充足的探索空间,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 (3)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灭? 师:因为小杯子里空气少,所以蜡烛先灭;大杯子里空气多蜡烛后灭, 这说明空气有帮助物体燃烧的作用。 3.讨论与小结,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师:通过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如果小朋友用手捏住鼻子,试一试会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四周没有空气,我们会怎样? (引导幼儿说出动植物同样也需要空气)在我们生活中,还与哪些东西是利用空气来为我们服务的?(吹起玩具、气球、降落伞、皮球)空气对我们的用处这么大,我们从小就应该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看到别人有不好的行为,应马上制止,保持环境卫生。 幼儿整理物品,活动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