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珲春市第一幼儿园 作者:李花 奖项:教育部全国幼儿艺术教案优秀奖 学情分析 幼儿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在,我们要启发幼儿去发现、去倾听。打击乐器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它可以敲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是对幼儿进行感知节奏训练的最佳手段。传统的打击乐教学活动是从教学目的出发,让幼儿学会一定数量的打击乐作品,教学方法是单纯的示范教学,只注重让幼儿机械地模仿动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合作精神与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与合作、创新能力,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感知节奏,我在晨间活动区里投放了打击乐器、手指玩偶、舞台表演服装等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刚开始只有几个小朋友到这个活动区来,渐渐地,敲敲打打的声音、好玩的小动物吸引了许多小朋友。 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会边听着音乐边用打击乐器来伴奏,虽然节奏有些凌乱,但他们玩得很开心,只是缺乏合作与互动。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想通过活动加深他们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培养幼儿对乐器的爱好,引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使其初步掌握四分符音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3.让幼儿初步学习应用打击乐器,激发他们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在节奏活动中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课件,图谱一张(大象、青蛙、小熊、小白兔),故事音乐磁带一盒,乐器若干(双响棒子5个、圆舞板5个、响铃5个、铃鼓5个)。 活动过程 1.看课件,听故事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动物朋友,它有个长长的鼻子,你们看它是谁啊?(大象)现在老师给你们讲大象和它的朋友的故事,想听吗?咱们一起看画面吧!” 师:“你听到这故事里面讲到了谁?”(幼儿举手发言) 师:“对了,这只大象要去小溪边散步。” 师:“走着走着看见谁了?”(大青蛙) 师:“它们在小溪边玩的时候谁过来了?”(小熊) 师:“最后谁跑过来了?”(小白兔) 分析:教师借助看课件、讲故事的方法,用拟人的口吻配合音乐一起讲故事,让孩子们都感觉到这首音乐中藏着好听的故事。同时,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师:我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了,我们一起看看。(出示图谱:大象和小熊是四分音符图,青蛙和小白兔是八分音符图) 师(提问):“小朋友,故事里有谁啊?”(大象、青蛙、小熊、小白兔) “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大象慢慢地走)(师把四分音符图贴在旁边) “青蛙是怎么唱歌的?”(青蛙呱呱、呱呱地唱歌) “小熊是怎么走过来跟大象和青蛙打招呼的?”(小熊慢慢、慢慢地走) “小白兔是怎么来的?”(小白兔跳跳、跳跳地走) “我们来听听音乐里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播放音乐,师指图谱) 师:“小朋友们,大象走路的样子我们用身体怎么表示呢?”(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分析: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个个踊跃发言。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中学习。 接下来,幼儿看图谱讲故事,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表演小动物的动作。 分析:幼儿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打出乐曲的节奏。同时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了开发和提高。 2.听一听、找一找乐器宝宝在哪里 师:“乐器宝宝们想跟我们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们猜猜都有哪些乐器?” 师:(出示四座房子)“乐器宝宝们藏在这四座房子里,小朋友们好好听听,房子里会躲着哪个乐器宝宝。” 分析:教师在每座小房子后逐一敲乐器,让幼儿仔细听辨教师敲的是什么乐器,然后说出乐器宝宝的名字。 双响棒子住在红房子里。响铃住在黄房子里。圆舞板住在绿房子里。铃鼓住在蓝房子里。 师:(小结)“原来房子里住着这些乐器宝宝啊,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声音。” 分析:教师利用音乐游戏帮助幼儿分辨出四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3.乐器演奏 (1)第一次演奏(乐器和音乐相配合) 师:“乐器宝宝们也想听听这个故事,你们想不想给乐器宝宝来讲这个故事啊?”(想) “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演奏这首乐曲呢?”(幼儿讨论,自由发言) 分析:教师引导幼儿试验不同乐器,感觉快和慢,用不同的乐器打出不同的效果,然后引导幼儿分别用手鼓、小铃等不同的乐器打出不同的节奏,让他们讨论什么乐器用于乐曲的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师:“好,那我来当指挥,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讲故事。”(要求幼儿眼睛看指挥,教师不但指挥动作要到位,眼神更要有神和到位) (2)完整地演奏一次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再来一次,注意听着音乐一起来!” 分析:幼儿通过初步的感受分奏和合奏,来体验和感受集体合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4.延伸活动 幼儿听音乐,并分组表演,把乐器宝宝送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