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幼儿园管理_人才战略_

如何促进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

时间:2013-06-14 12:50来源:http://yr.89sp.com 作者:英蕊 点击:
分享到: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应把握三点,即重新认识保育内涵,形成保育新理念;完善的园本培训体系,提高保育员业务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管理力度。 长期以来,幼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应把握三点,即重新认识保育内涵,形成保育新理念;完善的园本培训体系,提高保育员业务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管理力度。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不少人认为当好保育员关键是要有爱心,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也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事实上,幼儿园保育员队伍文化素质不高,保育员的专业素质与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保育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侧重“卫生消毒”变为侧重“配班参教”;由对幼儿的表面安抚到关注幼儿的内在需要;由侧重“保”到注重“育”。这些变化都要求保育员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及角色,要求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环境,采取多种手段,努力提高保育员的素质。诚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中第五条明确指出的那样,“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要把保育工作与教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一、重新认识保育内涵,形成保育新理念
  新时期的保育员应受过良好的训练。如瑞典规定保育员“课程及训练为三年中学课程的一部分,需修习照顾幼儿及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保育员决不是专门从事“放下扫把,拿起拖把”的简单工作,卫生工作只是保育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要提高保育员的素质首先应在思想上让保育员充分认识保育内涵,逐步形成保育理念。
  (一)引导保育员逐步形成明确的“健康观”
  对幼儿实施保育,应以健康为核心。有调查显示教师及家长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因此,健康涉及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在保育幼儿身体的同时应保育心灵,既促进身体的健康,又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保育员应从现代健康观出发,以正确的保育观、适宜的保育行为来养育幼儿,增强对幼儿健康、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二)帮助保育员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思想
  保育过程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无论是生活设施设备的提供,还是保育的操作行为都要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本,创设和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重视幼儿的心理需要,切实提高幼儿生活质量。“以人为本”还要求保育员理解孩子,这种理解不仅是要观察幼儿的某个独立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幼儿某一种行为客观情况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同情共感的介入性理解或者叫做“成人悬置”性理解,即教师应抛开因为自己是成人、是经过特殊培训的教育者而被预定的角色体系,深入到幼儿生活的具体场景中去理解他们,对幼儿行为的目的合理性、手段或规范合理性、传统或习惯合理性、价值合理性以及情绪情感合理性进行综合性理解。
  二、建立完善的园本培训体系,提高保育员业务素质
  在幼儿园的发展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幼儿园的兴衰成败,其中也包括保育员的素质。而园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应立足保育员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发展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园本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人力资本,最终达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的。保育员园本培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明确保育员工作目标。即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安全、清洁、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及参加体育娱乐活动的兴趣等。保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使保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保育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明确幼儿园的任务和要求,理解保教并重的含义,使保育员认识到幼儿期保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幼儿期是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需要保育员全心的爱护和悉心的照顾;明确保育员和教师同等重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将影响幼儿的一生;明确保育工作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扫,而应包括对幼儿身体各方面的保护与促进、对幼儿心理等方面进行保育;明确保育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三是提高保育员业务水平的具体措施。提高保育员素质,使其具有爱心、细心、热心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育人。为加快提高保育员文化和专业水平,还应努力营造“学”的氛围,提供“练”的平台。通过自学、集体学、专题讲座等活动方式,使保育员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搞好保教配合,为提高保教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四是月工作具体安排。将学期培训计划合理的安排在每个月中,使保育员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提高,不至于感觉学习的压力太大而造成心理负担、产生紧张与厌倦的情绪。
  在日积月累的学习提高中,保育员会在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岗位、忠实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实现由关注物向关注幼儿的转变、由被动配合向主动协作的转变、由消极干预制止向积极支持引导的转变、由理论与实践疏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转变。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管理力度
  目前,许多幼儿园对保育员没有具体工作要求与衡量标准,保育员也将其工作视为简单家务劳动,凭自身的生活习惯和经验行事,造成了保育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效果差,影响了保育质量。因此,加强保育员管理,健全保育措施,规范保育员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是提高保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首先要制定保育员一日:正作细则和工作要求。以保育员一日工作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通过采取“定时、定点、定事、定要求”的方法,让保育员知道如何有效、有序的把一日工作做好、做细、做到位。一日工作细则应体现操作过程的有序性,根据幼儿园日常情况,将保育工作较为合理地、科学地进行整理、排序,是改变保育工作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状态、提高工作实效的有效措施。保育员工作要求体现操作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减少保育操作过程影响幼儿健康的潜在不利因素。措施内容要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既能体现目标,又能体现可操作性,即保育工作目标——日常保育工作要求与对策——一日保育工作程序——生活环节操作细则——专项操作细则,逐步细化,使之形成科学有序的操作系统,规范保育行为,以达到保育过程的规范化、量化管理。
  其次要制定园长保育工作管理职责。加强对保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确立保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保教并重”的原则真正落实到实处,切实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再次要开展专项评估。通过评估考核对保育员管理、保育员工作成效进行判断,为日后工作提供反馈信息,进行合理调控。建立评估体系,为保育员的等级评定、评优评先、优胜劣汰提供有效证据。
  此外,保育员要持证上岗。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保育员也应该有保育员资格证书才能被录用。为了满足幼儿教育对保育员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保育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推行保育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动保育员持证上岗的规范化操作。开设幼儿园保育员职业资格培训班,培训班的内容建议包括:职业道德、幼儿保育保健工作基本知识(教育、生理、心理、饮食、常见病)及技能要求、技能操练等。
  管理者要为保育员开展工作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保育员形成各自鲜明的保育特色,在保育领域中充分展示她们的特长。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幼儿园实行目标管理,应制定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使管理过程成为保育员学习、提高与成长的过程。
  幼儿教育涉及教育、心理、卫生等多个领域,加之独生子女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使得保育的广度、难度增加,质量要求提高。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保育工作的科学化、教育化含量会不断增加。懂科学、懂教育、高水准的保育员队伍是实现现代保育工作的保证。开展正规培训,形成培训网络,使保育员能全面科学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幼儿教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保育员的进修培训给予优惠政策,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引进竞争机制,采取优胜劣汰、协调互补等手段,优化保育员队伍,使之逐步达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组织幼师学习教育活动案例促其专业成长
作者:国秀华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教育活动案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教育过程的真实记录。案例如同一面镜子,客观而真实的反映出每位教师的教育现状,为教师进行自我认识与反思提供了依据,也为管理者深入而广泛的了解每位教师的教育现状,以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与引导提供依据和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决定以“案例研究”为依托和载体,深入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与提高,促进广大教师不断的反思,以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逐步培养出一支爱学习,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通过案例的学习、反思,可以促进每位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不断调整,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促进教师在学习中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观念的转变起始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与新理论之间的矛盾,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与认识提高的过程。因此,多年来,我们把分阶段有重点地学习《规程》、《纲要》的精神以及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为切入点,促使教师新旧观念产生冲突,刺激教师对不同理念进行对比与反思,从而提出困惑不解的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在《规程》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带领教师学习了开放式教育理论与活动区创设的经验,这对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以集体教育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教育意识与理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家十分困惑,提出了疑问,“这样的形式是教育吗?”“孩子能学习到东西吗?”“分科教学真的错了吗?”等等。思想上的震荡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相关理论与信息的学习和捕捉,并产生了到实践中去尝试探索的愿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反思,切实加深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观念到行为的转变。
    二、借鉴优秀案例,促进教师对比反思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是教改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学习经典案例,如同在观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教师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与理解。对落实新观念的形式与方法有了现实的感受与具体的借鉴。
    1、学习国外同行的经典案例
    在教改刚刚起步之时,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模式在人们脑海里还是一个空白,“什么是幼儿的自主学习”“什么是师生共件建课程”等难以理解,教师渴望一个能看的见摸得着的“样子”,帮助大家来理解新观念,而我们还不曾有这样的案例借鉴给大家,因此,借助国外同行的经典案例,帮助我们的教师来理解新的教育观是十分必要而有效。
    例如,通过学习瑞吉欧活动案例“人群”,大家明白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怎样做就是尊重儿童的兴趣、跟随儿童的需要,怎样做就是在师生有效的互动中让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儿童表现出的创造潜能令我们惊叹不已,从而使大家初步理解了“儿童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的观点,进而更深刻的理解了《纲要》中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就要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自主的活动中得以充分的表现出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学习与分析,教师不仅找到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且产生了尝试、探索的愿望与实践自信,大家以自觉自主的态度进入了实践阶段。
    2、学习园内教师的优秀案例
    如果说学习国外同行的经典案例具有启发性,而学习同伴的经典案例则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伴随研究的开展,一些爱学习、肯钻研,悟性好的教师脱颖而出,他们尝试着打破分科教学,大胆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他们改变单一的集体教学,初步学习运用以小组、个别为主的教育形式,将计划教育与生成教育有机的整合,将“沉住气等一等,看看孩子是怎样学习的”与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帮助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教师从孩子们那从未有过的大胆的而充满创意的表现,深深感悟到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只管按计划教学而无视孩子需要的方法,真是太限制幼儿的发展。
    认识上的提高,使教师的实践更加主动与自觉,通过反复实践,形成了我园最初的优秀案例。如早在2000年春天全托混龄班的“小蝌蚪找妈妈”,婴班的“好玩的汽车”,就较充分的体现了《规程》中所提出的“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实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师生共建课程等。该案例能够帮助教师们解决“探究主题活动怎么搞”,“它是什么样子”,“全托混龄班、婴班能搞探究式主题活动吗”等许多困惑。于是,我们就以此案例为样板,在全园大会让该教师进行详细介绍,并给以全面的分析与点评,以引领和促进广大教师进一步思考、理解新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具有的综合性,自主性,活动性、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以及树立“我们”都能开展探究性主题案例的自信心。榜样的作用总是无穷的,同伴的成果具有极大的激励与鼓励作用。至此,一个全园性的人人踊跃参与的探究主题教育的研究全面展开。
    三、剖析案例,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成长
    伴随研究的深入,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写了自己的案例。如何面对几十本、上百本案例,是束之高阁,还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案例,通过个体、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学习、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在整理、反思自己的案例中成长
    教师整理案例的过程中,就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检验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教育能力的过程,是总结自己教育上的进步,分析自己教育中的不足的过程,是记录自己教育中的困惑,发现教育失误与遗憾的过程,也是寻找正确教育行为的过程。如青年教师杨微在案例中的反思中这样说道“当我看到张中翰又往花里浇一满杯水时,我真的想走过去拦住他,但我还是控制住自己,因为我知道,当我直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一个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寻找答案的机会,所以,我要学着把机会还给孩子。”这是教师在客观分析自己从直接告知答案的灌输式教育,向给予幼儿自主探索教育方式转变的心理过程,经过冷静的分析判断,获得了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整理案例过程中通过反思,自我强化正确儿童观、教育观,教育行为。
    2、在学习、比较、反思同伴的案例中成长
    随着研究的深入,每学期都有十几本优秀案例产生,全体教师都要传阅学习,阅读学习他人成功案例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及教育理论评析他人教育行为从中获得收获的过程。也是借助观察评析他人的教育行为来分析、比较、判断自身教育行为的适宜性过程,更是直接获得好经验好方法的过程。
   (1)开阔了思路,打开了眼界
    学习同伴的经验,让教师们受益匪浅。教师说“使我知道怎样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主题了”原来贴近孩子生活的教育是这样的丰富,孩子带来的一个标本、外宾送的一本书,一次沙尘瀑,一个塑料袋等都能引发一个主题教育,其实,教育契机到处都有,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及时发现判断并能将它提取出来,转变成有效的教育过程。教师说,“探究式主题教育原来是可以多角度多形式,有主题教育、个案教育、集体教育,角区活动指导系列;可以是综合性主题教育,也可以是学科性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有大有小,过程有长有短,有集体、有小组还有个体活动等。通过学习案例打开了教师的眼界,这对教师自主的开展探究性主题教育有着巨大的帮助。
   (2)发现问题,找到差距
    通过学习优秀案例,有的教师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教师在教育前都能很好的了解儿童的原有经验。所以,教育都很成功。而自己“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活动有时孩子很喜欢有时不喜欢,今后应该改进”(某老师)。有的教师还发现案例充分表现了教师“善于观察并提升幼儿的经验”,“尊重幼儿并考虑与满足幼儿的个别需要”。还有的教师发现,与优秀案例相比“自己的记录过于详尽,没有提出炼精华,而有的重要内容又忽略了详细的说明。写作风格单一死板,可读性差等。
   (3)获得方法,明确方向
    通过学习优秀案例,教师解决了自己的困惑问题,如“怎样表现原有计划与实施教育过程不一至的问题”,如“将自己的计划放在活动实录的前面,使教师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做了那些教育调整,以便教师更好的反思,这个方法较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杨老师)。
    3、在集体交流、共同反思中成长
    五年来的每个学期开始,我们都要开展全园性的案例交流或以年级为单位的交流学习案例的体会。它对促进教师的共同思考与反思有着独特的作用。既强化了自己原有的认识,也扩展了他人的认识。特别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小组交流,不仅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想与认识,大家还可以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如,“怎样筛选有价值的教育主题”,“怎样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怎样延伸主题教育”等,并且在优秀案例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不仅使每一位教师拓宽了认识的角度,还提高了认识的深度,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有利于共同的发展与提高,真正形成了一个研究的共同体。
    四、以有效的管理方式,引领案例学习不断深入
    为实现案例研究对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转变的有效性,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管理者,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认真审阅每一本案例,给予细致的分析与评价
    请教师整理案例,为的是帮助教师记录下自己的教育过程,总结教育经验,上交案例为的是管理者深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育现状,以此为依据给教师以指导与帮助。因此,认真阅读每一本案例,是管理者的一种责任;综合分析与评价大家的进步与问题以引领队伍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管理者的一种任务;也是对教师辛勤的付出的尊重。五年来,每学期我们认真阅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教师案例,逐一写上我们的建议与意见,并以综合分析成绩与问题、小组传阅案例交流讨论、个人案例逐一反馈意见等方式进行小结,此举措,有力促进了教师深入的思考,使案例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2、运用三结合的方式引领教师相互学习促进反思与提高
    这三种方式分别是:
   (1)教师在全园大会介绍案例与管理者分析点评相结合。教师的优秀案例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介绍,管理这给予分析点评,主要是给大家一种思路和启发。
   (2)案例介绍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有重点地介绍不同的案例。
   (3)传阅学习与年级交流、文字表述相结合。优秀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可能都在一个会上介绍学习。因此,以年级组为单位的传阅学习能使每位教师都详细地学习每一本案例,年级组再进行交流,之后每位教师将学习体会写下来,促进了教师的深入思考。这几种方式相互补充,有效促进了教师们相互的学习、促进。
    3、发挥评价激励的引导作用,保正研究的深入发展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的作用,激励作用,有利于推动教改的不断深入,因此,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以适宜的评价作手段,引导研究的不断深入。
   (1)不同阶段,不同评价
    首先我们制定了适宜教师原有水平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在尊重教师原有水平基础上的评价导向。1999年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倡导大家要突破以计划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关注孩子的需要为基础的教育,并且要以案例的方式记录教育过程。其评价标准是,谁敢于突破旧框框进行尝试,谁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伴随着教师的进步,我们对案例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要求,要从选题来源、教育目标的适宜性、教育过程的师生互动、及教育反思的程度四个方面来评定,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不同水平,不同要求
    首先,从质量上看,对案例中较充分的表现出了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需要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给以充分的肯定。其次,从态度上看,对于努力完成规定要求甚至超越要求多教案例的。但是质量并不突出的,我们就充分肯定其认真的态度,有了认真的态度就会有进步与成功。
    第三、从教师合作的角度上看,对于案例质量虽不突出,但是班级成员合作完成教育案例好的,就表扬班组合作好,有了合作的精神就会共同进步。对不同水平的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与激励,使人人都有成功感,有自信开展更深入的案例研究工作。
    几年来,我们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反思、创新。我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八种能力有所增强:
    1、观察发现儿童兴趣与需要的意识与能力;
    2、判断筛选有价值的教育主题的能力;
    3、动态设计与随即生成课程的能力;
    4、将主题教育与活动区活动结合的能力;
    5、适时适度的支持与帮助幼儿需要的能力;
    6、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的学习方式组织幼儿学习的能力;
    7、善于自我分析与反思的能力;
    8、收集资料整理案例的能力。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