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近代科学的象征。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儿时的牛顿并不是一个神童,他天质平常,学习成绩一般。但他好动脑子,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儿,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有一次,牛顿在课堂上思考问题,对老师讲的内容心不在焉。 老师把他叫起来问:“1+1=2,那么2+1=?”牛顿脱口而出:“等于2。”惹得学生哄堂大笑。牛顿这才知道回答错了。 原来他正在回味着自己昨天晚上放风筝的事情,他在风筝上别出心裁地放了一盡夜灯后送入天空,夜间村里人看到后又惊又喜,以为彗星出现了。没料到正想着,被老师发现了。因此,在老师的眼里,牛顿不是个好学生。这样的事情出现多了,学校认为牛顿是个顽劣不化的孩子,差点开除了他。 牛顿虽然给老师的印象不好,却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例如,他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老鼠就不断地跑动,于是轮子也不停地转动。除此之外,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还有,他坯做了一个能根据太阳影子的移动判定时间的日晷。 牛顿刚一出生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经营着一个农场,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农民。牛顿上中学时,因为农场缺少帮手,母亲迫于无奈,只好让牛顿辍学回家务家,赡养家庭。但牛顿仍然保持着爱读书和爱动手的习惯,一有机会就会拿书去钻研,以致忘记了干活。 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起到市场熟悉交易的情况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躲在树丛后面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舅来找他,母亲说他在集市上,但到了集市上还是没有看见牛顿,一问佣人,才知他到附近看书去了。舅舅找到牛顿时,看见他正伸着腿,躺在草地上,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舅舅一连叫了几声,他都没有听见。 母亲看到儿子无心于农事,却热衷于读书和钻研问题,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让他辍学是错误的。他把儿子叫到身边,进行了一次长谈。她问牛顿:“你将来到底打算干什么?” “妈妈,我想将来发明许多有趣的东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牛顿认真地说。 “唉,看来你是一个当科学家的料子。你喜欢读书,也喜欢做实验;可是,你的学习成绩却很一般。这样的话,你将来怎么能考得上大学呢?当科学家更是遥不可及的事。” “妈妈,如果还让我读书的话,我会一边做实验,一边把书念好,决不让老师挑出我的错误。” “好吧,你明天还去上学吧。虽然妈妈辛苦一些,只要你能把书念好了,我也不在乎了。” 就这样,牛顿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如渴似渴地汲取书本上的营养。他后来在科学界取得了巨大成就,几乎被当作偶像崇拜。他连续24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终身会长、法国科学院至尊的外国院士,并获得爵士称号。是母亲的理解、宽容和他的钻研精神,成就了他的辉煌事业。 很难找一个方方面面都优秀的孩子,孩子某一方面表现得很差,但在别的方面也许很优秀。家教的任务,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十全十美”的全才,而是因人施教、因智施教,在孩子特别擅长的领域加一把劲,使其有所作为。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也不要轻易肯定一个孩子,重要的是从孩子身上找到最撞长、最易开发的领域,然后加以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