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来源: 我们班个别幼儿有这样一些习惯,如将擦过鼻涕的纸又放回纸篮里,吃水果时把果皮和果核扔在桌子、地上,和家人在外一起玩时将纸屑、空饮料瓶随手乱丢。为了帮助孩子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特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会将垃圾放到垃圾筒里。 2.认识垃圾筒,知道它的用途。 3.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 2.故事《香蕉皮的家》;头饰小猫、小兔、香蕉皮。 3.生活中乱丢垃圾的幻灯片6张。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提问: 1.故事里有谁?幼儿回答贴出相应的头饰。 2.小兔为什么差点滑倒?哪里来的香蕉皮? 3.小猫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4.香蕉皮的家在哪里? 二、了解垃圾筒 1.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有垃圾筒? 2.垃圾筒有什么用? 3.为什么要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 三、看幻灯片判断垃圾是否回家 播放幻灯片幼儿观察垃圾是否回家。 6张幻灯片的内容:小朋友进餐时桌上掉了一些饭粒和菜;小朋友将擦鼻涕的纸扔到地上;草地上有人扔了几个空塑料袋;有人将垃圾扔在人行道上;乘客将垃圾从车窗里扔出落到马路上;花园里有一些废报纸和空饮料瓶。 提问:你看到了哪张照片?照片中的垃圾回家了吗?应该怎么做? 四、实践活动:拾垃圾 小朋友,我们来当清洁小卫士,帮幼儿园里的垃圾找家。 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为开展活动做了知识经验准备。活动以故事引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深深吸引幼儿,充分调动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幼儿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语言完整,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 活动评析: 此次社会活动领域价值明确,目标的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纲要》精神。活动主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通过师幼对话、同伴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获取社会文明的基本行为规范,知道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人,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活动开始前,教师从知识与物质方面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包括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等,及幻灯片的准备。不仅达到了家园结合,而且能够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怎样养成一个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充分达成目标。 另外,活动延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此次活动中,教师还可将延伸活动定位于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开展亲子主题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优势。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