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教育部全国幼儿语言教案优秀奖 学情分析 在美工活动“奇妙的圆”的主题制作中,孩子们对圆形的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要求孩子们找一找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圆形的事物,如皮球、糖葫芦、泡泡等,引导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圆形的认识。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活动中以圆形为主题自制了图书——《奇妙的圆》,创编了儿歌——《奇妙的圆》,并一起寻找圆形的事物。有很多小朋友说到了太阳是圆的,更有不少小朋友发表了自己对太阳独特的见解:“太阳是会发光的。”“太阳在天上呢!”“太阳是红红的。”… 小朋友们的话题由找圆形的事物转向了对太阳的争论。于是,我想到了《小兔子找太阳》这个故事。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跟小朋友争论的话题非常相似。同时《小兔子找太阳》这一童话故事,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包含较多的知识内容,对幼儿的思维、想象等能力有拓展作用。因此,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将孩子的内在思维和外在口语的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发展与孩子的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能力包括思维和口语两部分,而思维是支撑孩子口语发展的基石。本次语言活动注重对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幼儿的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 3.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用较清楚完整的句子表达。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自制课件;小兔子手偶、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小兔子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小兔子)这只可爱的小兔子特别喜欢交朋友,它想和太阳公公做朋友,可是它不认识太阳公公,于是就去找太阳公公,你们猜猜它找了吗?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下面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兔子找太阳》,听完后你们就知道了。 分析:教师在为小班幼儿的故事教学做准备时,除了已有知识的准备外,还要准备幼儿喜欢的手偶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为故事教学做好铺垫。 2.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故事内容(利用手偶和教具讲第一遍) 提问: (1)刚才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呀? (2)故事里都有谁呀? (3)小兔子刚才干什么去啦? (4)它找到太阳了吗? 过渡:小兔子终于找到太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动画片, 下面我们来看一遍小兔子找太阳的故事。 分析:让幼儿能基本了解故事里的主要角色及故事内容。 3.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用带音乐配音的课件讲第二遍) 提问: (1)刚才小兔子去了很多地方找太阳,它先到哪里找太阳了?把什么当成太阳了? (2)小兔子又到哪里找太阳了?它又把什么当成太阳了? (3)妈妈告诉它太阳在天上,那这次它在天上找到太阳了吗?它又把什么当成太阳了? (4)小朋友们都见过太阳,你们见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5)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 引导幼儿一起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过渡:小兔子找到的太阳和小朋友们见过的太阳一样,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下面小朋友再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遍这个好听的故事。 分析:教师利用动画课件展示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加强对故事角色的记忆及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4.引导幼儿看课件再次欣赏故事,巩固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l)边放课件边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对话内容) 它是怎么问妈妈的?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以后用同样的方法逐个提问) (2)师幼一起讲故事(没有声音的课件) 过渡:小兔子现在知道太阳公公长什么样子了,它终于可以跟太阳公公做朋友了,现在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讲一遍这个好听的故事。 分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及提问,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 5.带领幼儿做游戏“找太阳”,让幼儿亲身经历故事情节 过渡:小朋友们讲得特别好,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玩“找太阳”的游戏,老师和小朋友们是小兔子,王老师是兔妈妈。 (1)教师:我们先回家找一找,红红的、圆圆的,(指看灯笼问)这个是红红的、圆圆的,它是太阳吗?(幼儿回答)我们去问问妈妈。 (2)教师:兔妈妈说太阳在哪儿?(屋子外面)那我们到屋子外面去找找。红红的、圆圆的,(指着红萝卜问)这是太阳吗?(幼儿回答)我们问问妈妈。 (3)教师:兔妈妈说太阳在哪儿?(在天上)那我们找找。红红的、圆圆的,(指着气球问)这是太阳吗?(幼儿回答)我们问问妈妈。 (4)教师;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儿呀?谁来说说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分析: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参与故事表演,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6、活动延伸 让幼儿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红的、圆圆的,并引导他们仿编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