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找影子藏影子

时间:2013-06-20 10:02来源:北京市顺义赵全营中心幼 作者:孙旗帜 点击:
分享到:
奖项:教育部全国幼儿科学教案优秀奖 学情分析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是光学现象,是日常
 
奖项:教育部全国幼儿科学教案优秀奖
 
学情分析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是光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幼儿都很熟悉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活动旨在通过探索影子,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光和影子感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光和影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晴朗的天气,带领幼儿在户外玩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目的是帮助幼儿积累有关影子的经验。
2.给幼儿布置找影子的任务。一方面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另一方面丰富幼儿对影子的感性认识。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和伙伴的影子。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看不到影子。
 
分析: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自由找影子,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感兴趣,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为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师:小朋友想一想,哪儿有我们的影子?(启发幼儿说出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
幼:健身器那儿有我的影子。
幼:昨天晚上,我在家里的墙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幼:在厨房有我的影子。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影子,为什么在那些地方会有自己的影子呢?
 
分析:这个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便讨论了起来,不少孩子很快就想到了,我在那个地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因为那个地方开着灯,关上灯影子就没了。
师:孩子们,看着自己的脚下,除了在灯光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外,还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幼:有太阳的时候、有月亮的时候、点着蜡烛时……
孩子们兴奋地报告着自己的发现。
 
分析:由于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往往回答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自己的影子,而不能说出影子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光。这也反映出幼儿对光和影的经验还停留在表面现象。此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在那些地方有自己的影子?启发幼儿深入思考。教师对幼儿的答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要把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幼儿。
 
2.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重难点)
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
请幼儿试一试。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藏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藏在这些地方?(体验光在影子形成中的作用)
师:看一看自己的影子和自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影和人轮廓接近。不同:人是有颜色的,影是黑糊糊的。)
 
分析:中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此时,幼儿对问题的回答主要是对现象的描述,要求幼儿用概括的语言回答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要尊重幼儿,允许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如,我有小辫影子也有小辫;我做这个动作,影子的动作和我一样;我走影子也走;人有眼睛、鼻子、嘴,影子没有;小朋友能说话会唱歌,影子不会;我的衣服是有颜色的,影子是黑的……
 
师:试试看,我们的影子能和我们本人分开吗?
孩子们努力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幼儿站在高台上、有的幼儿向前跑、有的藏起来……影子始终没和自己分开。最后,有一个孩子跳得特别高,就在他跳高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影子和他分开了。于是,孩子们纷纷使劲向上跳。
师:没有你自己的地方有你的影子吗?(体验物体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分析: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没有自己的地方就不会有自己的影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个问题让幼儿体会到虽然影子暂时可以和我们分开,但不能完全分开。
 
师:怎样才能让几个小朋友只有一个影子呢?
幼儿按分好的组试一试,说一说。(对光影关系的应用)
 
分析:这是一个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让几个小朋友只有一个影子,有的组几个人抱在了一起;有的组挑选出一个高大的幼儿,让别的幼儿藏在他的影子里;有的组排成了一队,发现不成后,又按高矮重排,并不断调整队伍的方向。
 
3.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画一画自己的影子。说一说画影子都应该画什么?(光、人、影)
摆一个特别的造型看一看自己的影子。(目的在于检验幼儿对光和影的感知程度,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是孩子对自己认识的反映。同时也可为后续活动作准备)
顶一下
(1)
20%
踩一下
(4)
8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