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科普教育的好方法 参观科学博物馆

时间:2014-03-24 08:29来源:http://yr.89sp.com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缪勒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父亲经营着缪勒祖父母交给他的一家工艺五金店,生意极差,后来几乎难以维持全家的生计。 尽管如此,父亲却很注意对缪勒的培养,尤
缪勒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父亲经营着缪勒祖父母交给他的一家工艺五金店,生意极差,后来几乎难以维持全家的生计。

尽管如此,父亲却很注意对缪勒的培养,尤其希望儿子能向自然科学发展。因此他经常带缪勒去博物院参观,周末带他去乡下旅行,假期还带他到遥远的河流中泛舟,有意识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所以从童年时代开始,缪勒就很喜欢收集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他把收集到的标本仔细分类,认真保存起来。

8岁那年,缪勒随父亲到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 陈列在那儿的许多马足化石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受到了很大启发。缪勒热爱科学,除了生物学外,他对特种工艺学和天文学也很喜爱。在中学时,他帮助学校建立了纽约市第一个中学生科学俱乐部。

1910年,20岁的缪勒获得了学士学位。1946年,缪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大的科学家在回忆录中,都提到小时候参观博物馆的经历,认为那些活动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课外科普活动对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们读书时主要用我们的视觉,当然也用我们的大脑;而我们看一个好的科普展览的话,除了调动视觉外,还可能用我们的嗅觉,因为很可能有东西我们喜欢去闻;有时候还会刺激我们去动手做,这给人造成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

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普斯科姆就说过,他13岁时, 父母领着他和兄弟姐妹专程去芝加哥参观"万国博览会"。当时有的展览以机械为主,设计得非常巧妙,小利普斯科姆就围着机器转来转去,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利普斯科姆长大以后说,父母带他们去参观这个博览会实在是太好了。

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切赫是在美国的衣阿华州长大的,衣阿华州每年都有一个科学博览会。切赫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去参加16岁以下的青少年组的比赛,连续三年获奖。17岁后他还继续参加17岁以上组的竞赛,这对他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小时候特别喜欢动手,他曾经在家里的地板上摆了上百个螺丝、螺母,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搭房子、架桥梁,反正是一会儿拧这个,一会儿动那个,家长也非常支持他。这对他以后做科学实验帮助很大。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着眼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进行教育改革,突出技术教育,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几十年后的今天,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是远远落伍了。我国学生在校的考试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多数人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仅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