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启发 塔特姆出生在美国中部科罗拉多州的鲍勒德市。父亲阿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多年从事药物理论研究,工作十分努力,即使是回到家里也抓紧时间学习。 每当父亲看书槁研究时,小塔特姆就到妈妈身边要妈妈讲故事,或是一个人乖乖地在屋角玩耍。等父亲休息时,他就朴到爸爸怀里问这问那,父亲总是笑眯眯地耐心回答,并利用这种机会启发他去思考更多的问题。父亲告诉小塔特姆,等他大一些,他就可以自己看书,因为他需要的答案都在书里面。 上了小学后,小塔特姆逐渐发现读书是一件很趣的事,从书本中他可以知道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许多疑问也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于是,从这时候起,塔特姆就爱上了书,他从许多书籍中学到很多知识,养成了喜欢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随着时间的流逝,塔特姆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父亲也有意识地开始教他一些学习和研究方法,使塔特姆在化学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 18岁的塔特姆进入大学,两年后转入父亲所在大学的化学系攻读。父亲的实验室几乎变成了他自己的,塔特姆如虎添翼。他运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研究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塔特姆于21岁获得博士学位,49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实验室里产生兴趣 昂尼斯出生在荷兰的一个书香之家,叔叔、伯伯都是知名学者,父母也都是博学之士。昂尼斯自刚会说话时起,就跟着父母读书识字,稍大一些,父母开始教他诗词歌曲,后来又教他天文、数理化,从小培养他对物理的极大兴趣。 昂尼斯家的藏书极为丰富。他几乎把家里的藏书都看遍了。他不仅爱读书,还爱做实验。于是,父亲把家里的阁楼腾出来, 当做他的"天文台"和"实验室",让里面搞实验。 有一次做实验时,不小心起了火。火借风势,很快就把半层楼化作灰烬。昂尼斯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吓得逃到野外,整夜不敢回家。这可急坏了父母,他们四处寻找。直到次日凌晨,才把昂尼斯从野外找回来。 父亲心疼地拥抱着他,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别害怕!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整座楼全烧了,我们也绝不埋怨你。" 昂尼斯深受感动,以后的实验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昂尼斯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子诺贝尔奖获得者 小布拉格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奖时他只有25岁。那么,是谁把小布拉格引入科学的殿堂呢? 正是他的父亲老布拉格。 老布拉格把小布拉格引入他们共同获奖的"用X射线衍射技术探测晶体结构"的研究领域,因为在他试图用粒子理论解释劳厄图时,他建议自己的儿子也关注这个问题。在双方的讨论中,小布拉格按照波动思想对劳厄图做出了正确的解释, 并给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定律。 至于父子俩谁的贡献大的问题,按照卡洛埃的说法,"这是两个大脑的完美结合:儿子提供思想,而父亲提供工具,前者通过后者加以检验和应用。假如父亲没有发明出分光仪,儿子的思想或许永远也不会像实际上取得的那样富有成果。并且,正是通过父亲的专业建议,晶体结构研究在英国跃然领先,而不是在冯·劳厄的德国。" 1912年以后,沉默了大半辈子的老布拉格的科学生涯辉煌起来。1915年,布拉格父子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对父子获奖者。其他获奖者还有玻尔父子、汤姆森父子、西格班父子和奥依勒父子,但他们进行的不是同一项研究。 改变儿子的选择 李远哲从小跟着父亲学画,到高中时他已经开始"痴迷" 画画,一有空就陪伴父亲去野外写生。 当李远哲流露出当画家的理想时,一生以卖画谋生的李泽藩对儿子的选择很不赞成。为了不让下一代再过自己这种生活,李泽藩劝儿子放弃现在的理想,改学医学。因为他知道, 远哲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再不劝他改变志向,恐怕以后后悔莫及。 一天晚饭后,李泽藩将李远哲叫到自己房间里,用手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与你商量,根据目前的时局,再考虑到你将来的谋生问题,我觉得你不应该学画,应该向理科方面发展,将来最好当一名医生。我这儿有一本《居里夫人传》,你先看一看,或许对你确定自己的理想有帮助。" 李远哲读了《居里夫人传》后,深为居里夫人爱国、无私的高尚情操所激励。他在后来说:"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能享有美好的人生。" 从此,李远哲决心当一名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正是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引导他改变了自己和父亲的观点,他决心当一名化学家,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