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是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从小就崭露头角,多次参加国际兵乓球比赛,18次获得世界冠军。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务。 邓亚萍在国内外体育界知名度很高,她的成长与严格的家庭教育分不开。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的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属于意志品质特别顽强、特别有韧劲儿的那种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母亲蔡荷珍则性格外向,很要 强。邓亚萍的性格融合了他们两人的特点。 父亲一生酷爱乒兵球,年轻时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退役后在河南省队执教,曾任男队主教练。 从邓亚萍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她放在自己的自行车上,带着她到工人俱乐部看人们打球。她从小打球特别认真,就是脾气不好,不能输球,一输就急,拉住对手不放,非要和人家再打一场不可。因为这个急脾气,小时候没少挨父亲批评。每次输了球,父亲并不怨她,但会不停地给她讲,告诉她输在哪儿了,推着自行车在说,回到家里还在说,一直不停地唠叨。有时候进了家门,坐在饭桌前,他还在说。直到母亲向他提意见:“有什么话吃完饭再说。” 因为个头矮,省乒乓队不要邓亚萍,这对她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差点气哭了。这时,父亲鼓励她说:“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从此,她把父亲的话记在心上,训练起来特别能吃苦。 1983年,邓亚萍进了郑州市乒乓球队,天天参加训练。父亲对她的要求更严格了。那时,乒乓球队的小队员们经常去附近一家旱冰场玩,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她去,怕她滑冰受伤,影响训练。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好奇心,和几个小队员偷偷跑去溜旱冰。不久,父亲到宿舍找她,看她不在,就知道她们又去了旱冰场。这次,父亲发了大脾气。从小到大,邓亚萍从来没见父亲发过那么大的脾气。在领她回队的路上,他越说越生气,照她的屁股踢了一脚。’在邓亚萍的记忆里,这是好脾气的父亲唯一一次打了她。 13岁那年,邓亚萍获得全国冠军,第二年人选国家青年队。到北京后,虽然父女相距千里之遥,但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却一刻不曾放松。在北京,邓亚萍经常收到父亲的来信,教育她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等她拿了世界冠军后,父亲又告诫她: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1997年,邓亚萍在一次国内比赛中输了球,当时她并没有太在意,但过了很久以后,父亲见到她时竟提到了那次比赛,很认真地对她说:“我对你那场球不满意。”邓亚萍当时挺不服气:我都拿了十几个世界冠军了,你怎么对一次国内比赛那么看重?这件事终于使邓亚萍明白:父亲一直在用高标准要求她,即使她拿了多少冠军,也毫不迁就。 如今,功成名就的邓亚萍,一提到父亲对自己的严格督促,就抑不住心中的感激。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多朋友都很关心她将来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邓亚萍说:“首先,他要有我父亲那样的人品和脾气,支持我的事业。然后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可见父亲对她的影响之深。 家教点睛 不停地督促,不停地“唠叨”,不停地指导,不容许一丝马虎,这就是邓亚萍父亲的育才之道。邓亚萍有句名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也就是说,不能有一丝松懈,“一蒿松幼退千寻”。邓亚萍不仅没有退,反而不断地进,直至达到顶峰,不能不说这归功于父亲的几个“不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