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在鸦片战争中,他积极抵抗外来侵略,开展禁烟运动,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他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林宾日是位私塾先生,由于多次科考落榜,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父亲很敬佩南北朝的陈国诗人徐陵,所以给儿子起名“则徐”,希望儿子像徐陵那样博学多才。因此,从小父亲就对儿子严加管束,极力培养他的各方面才能。 4岁时,小则徐就被父亲收进自己的学馆读书,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他刻苦学习,十分自觉地读书,从来不让父亲多说一句话。父亲也始终用行动做孩子的表率,夏天,他带着小则徐坐在自家院子后面的泉水边学习,蚊虫叮一身大包也没有觉察;冬天,他陪孩子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人们戏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爷儿俩真正是一对爷儿俩。 在林家的客厅里,书房上的很多对联都是笔迹不同的父子俩写的,经常是父亲出上联,儿子对下联。一年除夕,父亲在纸上写了一个上联: 除夕月不同,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 然后,父亲假装思索,眼睛看着儿子。小则徐知道父亲的意思,就拿起手边的鼓槌,轻轻地在堂鼓上敲了三下,提笔在纸上续出下联: 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 父亲一看,知道儿子的才情不浅,将来一定会超过自己的,心中非常高兴。 转眼到了春天,林宾日带着小则徐去游山,站在山顶上,俯视大海,胸中顿生一股诗情画意。一时兴起,他想考考儿子的才华有多大进展,便要求儿子以“山”和“海”为题作一副对联,并且将这两个字嵌入上下联中。这联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9岁的小则徐却脱口而出道: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上下一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大气磅礴,借着对景色的赞美抒发了广大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真是好对子。看来,儿子不仅才学大有长进,还有不俗的抱负,这使父亲感到非常欣慰。 小则徐的诗文都写得好,就是有一点:字写得差强人意。林宾日注意到了这一点,很早就开始让儿子跟自己学练字。他规定儿子每天写两页小楷,必须写得工整好看。但小则徐觉得练字不如看书有趣,也不如写诗作文有收获,对练字心不在焉,练了很久也没有多大长进。一天,父亲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主意。他把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先生请到自己家里来,将儿子写的文章拿出来递给老先生看,请老先生评点。老先生读了一篇,拍案叫绝,赞不绝口,顺手在文章上面写了一个“甲”字。但他沉思了一会儿,又改成“乙”字。父亲故意问:“老先生,您刚才对犬子的文章大加赞赏,为什么只评了个‘乙,呢?”老先生叹了口气,说道:“文章确实写得好,可惜字写得差,只能勉强判个‘乙,了。” 小则徐一听,脸刷地红了。从此他发愤苦练,终于写出了一手好字,成为一个十分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已成了现代人收藏的珍品。 腹中才华在于日积月累,手中才艺在于千锤百炼。然而,如何积\累、怎样锤炼,就需要讲究方法。在林则徐的家教中,父亲就像一个“陪读”,一个形影不离的“同窗”,父子俩共同促进、共同提高。这:说明,林宾日这位“私塾先生”对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民主”、“平:等”的,没有长者的架子;就是指出儿子的书法缺陷,也是采取委婉、的方式。可见,父子“同学”的家教方法,还是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