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择邻而居 孟母的家教故事

时间:2013-12-24 15:31来源:http://yr.89sp.com 作者:英蕊 点击:
分享到:
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是中国封建社会正
   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坚守志节,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等方面人手,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后人把她与徐母(徐庶母)、欧母(欧阳修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
   孟子的父亲名叫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了更大的发展,光耀门媚,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仉氏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生活,并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那时,仉氏就巳体会到“胎教”的重要性。《韩诗外传》记载着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儿子出生后,为了避免他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仉氏又不断给孩子换环境,至今还留传下“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今山东邹城北20里),山麓坟茔座座,时常有送葬的人群出人。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便也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不受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把家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曰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扛一些新产品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吵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渲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就难免学会了锱铢必较的行为。仉氏认为孩子养成了市偿行为是不好的,住了半年后又要第二次迁居。
   仉氏对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她既不愿看到儿子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也不愿看到他沾染了唯利是图的市偿风气。眼看孩子越长越大,必须为他的成长着想,否则,孩子就不可救药了。眼下之计,就是尽快为孩子换一个有利的环境。想来想去,她认为应该把家搬到邹城的学倌附近,那里虽然房子破旧不堪,但儿子一定会从那里学会有用的东西。
   不出仉氏所料,这家学倌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那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了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倌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仉氏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啊!”
   当孟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仉氏又在为他物色良师而费心。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仉氏却有自己的独到主张,她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唯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经过努力,她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儿子找到了启蒙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仉(字子思)。
   15岁时,在母亲的鼓励下,孟子由邹城来到了曲阜,正式拜子思为师。孟子埋头读了5年,求礼问道,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成为一代“亚圣”。奪教拳秦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美谈。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早在两千多年前,孟母就懂得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今人而言,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也许并不难以理解,而难以做到的是效法孟母“择邻而居”的精神。许多家长总是抱怨学校条件不好,乐意为孩予择校,却不愿从本身找原因。其实,“好”的环境,首先是好的家庭环境,只要有意识地改善身边的环境,孩子是可以健康成长的。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