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计划的由来及理论基础 光谱计划始于1967年,它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和弗尔德曼的非泛文化理论。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的,每种智能都以各自特有的符号系统和方法处理问题。弗尔德曼认为,积极的外在支持及个人努力对认知发展很重要,认知结构是一种需要在适当环境的配合下持续进行的过程,是分别在各领域慢慢建立起来的。 光谱计划的基本信念是: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本领或不同领域智能;这些本领或智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适当的教育方式及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一旦孩子的能力被激发出来,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孩子个人需求的课程。 光谱计划的实施 1.光谱计划的学习方式 是以学习区的方式进行的,即每种活动都是在不同的学习区域中完成的,如自然区、木工区、美术区等。在这些区域中,孩子们能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或进行特别的活动。教师每周至少有两次、每次两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在活动区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工作,并与研究者共同讨论,使教学内容确实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2.光谱计划的整体架构 提供孩子宽广的学习领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区,学习区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有均等机会去探索八大领域(机械与建构活动、科学活动、音乐活动、肢体动作活动、数学活动、社会化认知活动、语文活动、视觉艺术活动)的学习材料而设计的;强调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为扮演成功的成人角色作准备 发现孩子的潜能。教师可凭正式的评估或随机观察来辨别孩子的专长;教学和评估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协助教师有目的观察,设计了一套“关键能力”;对孩子的“工作风格”进行研究。 培养孩子的专长。一旦确认了孩子的专长,教师就可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指导。如每天都有一段时间让孩子按兴趣选择学习活动,或以其关键能力作依据设计适合的活动等,展孩子的专长。如将孩子所擅长的活动内容延伸到其他领域,某方面的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等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的基本共同点如下: 1“儿童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2重视环境的创设及操作材料的提供 3视幼儿积极自主的探索活动 4重视积极的师生互动,重视教师对于儿童的观察与记录,并将之作为促进儿童自我发展、课程发展的依据 5注重儿童兴趣的同时重视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也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课程模式。我们用“模式”这个词,有时也只是为了便于表述而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说“课程取向”似乎更合乎我们的本意。无论一个“模式”多么的好,当我们去学习运用的时候,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我们学习的只是那种模式的取向,即从中体验到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从而触类旁通,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指导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采用哪种课程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借鉴一种甚至多种自己认同的“模式”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本土化幼儿园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自己的课程发展思想,走自己的、丰富的、发展的、开放的、永不停止的课程发展之路,为切实实现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作出贡献。 选自《早期教育》,2002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