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正进行主题活动 "试试看真有趣"。 活动背景: 孩子们对水、沙、石子这些自然物充满探究的欲望,因此幼儿园准备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有趣的玩泥游戏。 活动准备: 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在户外树阴下准备了六盆泥土、小铲子、耙子以及六小桶水。在活动室里准备了六张塑料桌布、老师团好的大泥团,还有若干水果盘。运用多媒体课件,同时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童年情景》。 活动过程: 开始玩游戏时,孩子们看着黑黑的土有些发愣。"咱们用手摸一摸,感觉土是什么样子的?"在老师的召唤下,孩子们把手伸进了土中,"硬的。" "弄得手疼。"教师又问:"闻一闻土是什么味道?""臭味。""很黑。""对, 我见过的黑水就很臭。" 和泥游戏开始了,有的小组慢慢往土里倒水,有的小组干脆把一桶水全部倒进土中,因此有的小组的土变成了泥浆,孩子们边欖拌边叫喊:"呀,好脏啊!"听到叫喊,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碰泥巴了。老师见状,便把手伸进泥中:"老师最喜欢玩泥巴了,看老师用手来和泥,又快又好玩。"老师的适时介入使大部分孩子把手伸进了泥巴,玩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泥巴真好玩!""泥巴好滑呀!""泥巴凉凉的。" 看着孩子们慢慢进入游戏角色,老师对一开始不肯用手玩泥的小朋友进行了及时的表扬鼓励。 "一鸣也能用手来玩泥了,好玩吗?"老师问手上粘满泥巴的"小公主"一鸣。 "不是我弄脏的,是赵泽昆把我的手弄脏的。"一鸣撅着小嘴很不高兴地说。 "没关系,你瞧老师手上也有泥。"一鸣可不管这些,认真地把手上的泥巴一点点抠下来。 通过玩拍泥、甩泥的游戏,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玩泥巴。大家顾不得泥巴的"脏",全身心体验着泥巴带来的快乐享受。坤坤,一个最听妈妈话的乖女孩跑过来说:"老师,衣服弄脏了,妈妈会批评我的。" 泥塑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看着大大的泥团不肯下手。"试试看谁能用泥捏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老师启发着。"用橡皮泥我会,泥团太大了。""那三个小朋友一起分开一个大泥团好吗?"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泥巴分成小块,捏出了小蛇、小鱼、小人、馒头、雪糕等各种自己喜欢的物品。 1.案例中的幼儿为什么一开始对玩泥巴游戏不感兴趣? 2.案例中的教师是如何组织指导这场游戏的?有什么不足吗? 3.案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改进? "玩泥巴游戏"本是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教师预设泥巴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体验,事实却是孩子们嫌弃泥土,说"脏"、"臭"、"妈妈会批评的"。教师费了不少周折才使游戏进行下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孩子居住的环境中到处是高高的楼房,干净的水泥路,就连树木也被精心用砖砌成方格保护起来。孩子们从蹒跚学步到长大很少接触到泥土,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是被剥夺了。因此,案例中的幼儿面对老师精心准备的泥土并没肖表现出惊奇和欢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才慢慢参与游戏,但是参与的热情并不高。 2.家庭教育 当代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不惜花钱为孩子买高^技玩具,却不赞同孩子接近土、沙、石子等自然玩具,日常生活中也给孩^1灌输自然的东西很脏的观念'剥夺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口向中' 孩子们知道了 "土很脏,不能玩;地很脏,不能坐"。如案例中小女《的衣服被泥弄脏了,她担心妈妈会批评,孩子们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渴望就慢慢地被抹杀了。 3.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缺失 如今很多幼儿园一味追求高质量的园所设施,把操场硬化、美化,《艮少能给孩子留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同时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正规教学活动' 不能主动让幼儿在自然和生活中大胆尝试与探索。有些老师顾及家长的反映"今天孩子怎么这么脏",于是将一些活动取消;有些老师以"材料不太好收集"为借口,将活动改成玩橡皮泥,造成了案例中孩子说只会用像皮泥捏东西的结果。总体而言,幼儿对自然界缺乏探索发现的机会,甚至剩夂斥自然界的东西,是游戏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认知活动最活跃,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大量社会和自然体验。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但是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未必所有教师都了解如何干预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幼儿游戏?在游戏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澄清这些问题尤为重要。 1.游戏开展之前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教师在开展游戏之前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虽然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上提供了每一年龄阶段幼儿的一般特征,如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小班幼儿对玩沙、水、泥土等结构游戏很感兴趣'但是事实证明不尽其然,主要由于幼儿所属家庭环境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 以及遗传、个性特点的差异,导致其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需要也不相同。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幼儿的特点'才能使教学和课程适合于具体的幼儿班级及幼儿。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并没有充分了解幼儿对玩泥巴的兴趣, 而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以及自己玩泥巴的愉快经验想当然,没想到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不高甚至畏怯、排斥。教师如果能在开展玩泥巴游戏之前组织幼儿讨论,泥巴的看法,调查他们是否愿意玩泥巴,并通过恰当方式消除幼儿对玩泥巴的排斥,让幼儿对泥巴有正确科学的看法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那么活动能够开展得更成功。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游戏成为"有社会文化内容的学习活动"。案例中教师为玩泥巴游戏做了较充足的准备,如游戏之前准备了泥土、小铲子、小桶水以及塑料桌布、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等,可以看出教师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游戏环境。 3.教师在游戏中要恰当指导 教师指导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决策和反思的过程,指导的方式方法、时机等都是教师需要决策的基本问题: 指导是必要的,教师要在指导之前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和问题。可以站在旁边看、听或者和幼儿交谈,也可以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而确定指导的时机以及程度。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着黑乎乎的土发愣,确定这个时候必须介人以指导幼儿游戏,于是她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用手感觉土。在 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开始参与游戏,把手伸进泥土并开始玩耍。教师的指导时机也决定了游戏的指导效果,而确定什么时候是指导幼儿游戏的恰当时机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要求幼儿,代替幼儿思考、探索与创造,要学会在等待中抓住教育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觉得泥巴很脏,不愿意碰时,教师以身示范,把手伸进泥中,还说"老师最喜欢泥巴了,用手和泥,又快又好玩"。教师适时的介入使大部分孩子把手伸进了看起来很脏的泥巴,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和愉悦。 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和时机之后,教师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教师可以参与幼儿的游戏,成为"游戏者",还可以站在幼儿游戏之外,以教师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游戏。但不管是以"游戏者"还是"旁观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言语、榜样示范等。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语言积极引导、榜样示范的方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既以教师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游戏,又以游戏者的身份适时参与幼儿的游戏。 总之游戏过程时幼儿参与性不高有其客观原因,但从幼儿园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主观原因还在于教师,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清楚地掌握实施方法并且恰当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只有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游戏教学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幼儿也才能从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