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伟大的雕塑家、画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之一。他在不到30岁时完成的代表作《大卫像》,举世闻名、影响深远。 米开朗琪罗从小就对艺术很有天赋,但父亲希望他学习拉丁文和意大利文,以便将来有所成就,光耀门庭。然而,令父亲失望的是,这位宝贝儿子却不喜欢读书。他上课时根本不认真听课,倒是对画画十分热心有兴趣,经常背着老师偷偷画画。 有时,他画得太人迷,老师在台上到底讲了什么一点也不知道。老师提问他,自然也就答不上来。 米开朗琪罗对画画的钟爱,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关。他出生不久,父亲因为丧妻,移居到佛罗伦萨,就把他寄养到乡下一个石匠家。锤子和凿子是他玩耍的工具,伴随他的是石头和敲击石头的声音。除此之外,很难见到其他东西。刚会走路,他就拿着一把小键子到处敲敲打打,被邻居们戏称是小石匠。成年后的米开朗琪罗戏称自己的雕刻天才来源于小石匠的恩赐。 然而,在人们眼里,雕塑和画画一样,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也没有什么前途。对于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人,从事这样的“小技”是不可想象的。父亲把他从寄养的人家里接回来,送到学校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为了他将来有个好前程。 当父亲了解到他的学习情况后,大伤脑筋,想出种种的办法来督促他学习。比如,儿子回家后,检查当天的学习情况;学习有所提高时,就给他一点奖励;学习不好时,就给以相应的处罚…… 但是,所有努力都难以奏效,儿子还是不喜欢老师教的内容,就是喜欢学习画画。渐渐地,他的学习成绩没有什么起色,倒是画技日益提高,画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面对这样的结果,父亲实在无可奈何。没过多久,父亲就想通了,儿子的选择对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件荣耀的事,可又有什么办法改变它呢?既然他热衷于画画,而不安心于读书,那就顺其自然。否则,对自己、对儿子都是勉为其难,恐怕到头来两人都得不偿失。想到这里,父亲叹了口气,开始为儿子寻找新的老师。 13岁时,米开朗琪罗终于被父亲送到一位画家那里学习画画。对于父亲,这是无奈的选择,而对于米开朗琪罗而言,则是如鱼得水的事。他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跟着父亲去拜了画家为师。在这位画家的精心指点下,他如虎添翼,进步很快,最终成为后世公认的艺术大师。 米开朗琪罗父亲是一位很理性的父亲,他没有因为儿子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大伤脑筋、大发雷霆;当知道儿子的选择已无可挽回时,毅然站在儿子的立场中去,和极为他寻找老师,试想,如果他不这样的话,结果恐怕是“两敗俱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