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长子,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多年来蜚声乐坛,享誉海内外。他19岁时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艺术比赛,获钢琴三等奖;21岁时,又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三等奖。傅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参加肖邦钢琴比赛并获奖的人,他对肖邦灵魂的深刻感受、对肖邦作品的精湛演奏,震惊了中外乐坛。 傅聪成名后,当人们问及他艺术成长的道路时,他总是把父亲称作他学音乐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傅雷是怎样指引孩子在人生和音乐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的呢? 还在傅聪很小的时候,傅雷就发现了孩子的音乐天賦。当然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傅雷对教育子女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逆天赋而行。当傅聪还在三四岁时,傅雷就在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开始为傅聪铺筑人生之路了。 最初,傅雷打算让傅聪学习美术,因为傅雷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傅聪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定会在绘画上大有作为。 谁知傅聪不是绘画的“料”,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胡乱涂鸦,没有章法,毫无美术天赋。倒是钟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摇留声机,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曲〜时,他总是一动不动地靠在它旁边静静地听,往日那种调皮的天性不见了,俨然一副人神的模样。经过观察,傅雷果断地让傅聪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虽然傅聪这时已7岁多了,但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得到了启蒙老师的肯定。于是,傅雷最终认定傅聪确实具有音乐天赋。 自从与钢琴结缘后,傅聪如鱼得水,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就全身心地扑在钢琴上。对于他的弹奏技巧,若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悠扬悦耳的琴声竟是一个小男孩弹出来的。当然,这与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不无关系。 有一次,傅聪弹得兴起,心头不知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了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到了异样,便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怕父亲责备,连忙又回到琴谱上来。但傅雷并不是来挑错的,他叫孩子重新弹奏刚才的自奏曲,听了一遍,又听了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下来,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创作。 当傅聪琴艺有了长进之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练琴,自己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 1954年8月,国家派遣傅聪到波兰学习钢琴。次年2月,经过1个月的紧张角逐,他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的‘‘玛祖卡”奖。比赛结束,傅聪继续留在波兰学习。当时他对在波兰学习钢琴的环境十分满意。然而,青年人的思想有如6月的天,说变就变。 不久,傅聪产生了转学到苏联的想法,并得到了我国有关方面的同意。他这时还想乘转学之际,顺便回上海与阔别的父母见上一面。傅雷听说后,十分恼火,觉得这是关系到儿子今后人生道路的大事,便立即给傅聪写了一封长信:“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以后方能动身。这样,前前后后要费掉3个多月。这在你学习上是极大的浪费。” 此后,傅雷不间断地给傅聪写信,劝儿子一定要经过理智“天平”的权衡,并帮他做了得失利弊的分析。 以后,傅雷坚持自己对儿子转学所持的反对态度,他在信中诚恳地说: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20世纪的人更需要冷静的理智,唯有经过铁一股的理智控制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才能对艺术有真正的贡献。 傅聪终于听了父亲的教海,克制了转学的冲动,继续留在波兰潜心于钢琴的学习。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在父亲的教导下冉冉升起。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才能为世人所青睐。而一个孩子的天賦,也需要人去发现和开发,家长便是孩子的第一个“伯乐”。做伯乐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要善于“发现”,就像傅雷一样,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其次是善于开发,也就是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天赋都能被父母发现,这就是、家教成功与否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