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神宗、仁宗时力推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出生于书香和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很早就阅读了大量古籍文献,出人各种社交场合,文化基础十分扎实,知识面也很广阔。能诗能文,影响深远,8岁时就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 因为他才思敏捷、下笔很快,被人形容为“落花流水笔如飞”,名声很快传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那里。开始,欧阳修有点不信,就找机会给他出了个题目,考考他。没想到王安石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三篇,篇篇都是锦绣文章,欧阳修这才心悦诚服。 .但是,由于王安石年轻,没有接触到外面的广阔世界,他的诗文全是由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无非都是些风花雪月、赏花吟草之类的题材,华而不实,无关痛痒,既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也没有反映什么道理,对社会也没有多大帮助。而他却自以为是,被别人的奉承冲晕了头脑,甚至骄傲自满起来。父亲对他说:“你写的寄情山水的文章,好是好,可也没有说明什么,难以流传于世。”王安石不服气,认为父亲是在故意挑错。 17岁那年,王安石的父亲调任建康(今南京)通判。他想到王安石年轻气盛,社会经验少,为文浮华,便对儿子说:“为父我就要去建康上任,我想带你一起去,你看怎么样?”王安石一听,非常高兴,对父亲说:“我在京城呆够了,正好借此机会观赏沿途风景,一定能为我的文章增色不少。”父亲话外有话地说:“好吧,但愿你能够看得仔细些。” 然而,一路上,王安石看到的并不只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他也看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社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经济的凋敝、社会的不公平……这些现象不时地从他眼前闪现。真实的社会图景,与他在京城时享受的王孙公子生活大不相同,这使他心情越来越沉重,开始动脑筋想问题。 一天,他走进父亲的书房,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才觉得自己从前的文章太幼稚了,没有一点价值。从今往后,我要写对社会对百姓都有用的文章。”父亲听了,非常欣慰,感到儿子已经懂事了。他说:“是啊,你终于明白了自己文章的缺陷,这是你的进步。记住为父的话,只有对社会有益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 这次经历,不仅使王安石转变了文风,也使他开始注重民生,开始思考社会的弊端。这些,为他后来的变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育孩子体蚌民生、关注民生,这是一种大人生、大境界。王安石的父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儿子文章的浮华不实,并认为只有关注大;众疾苦的文章才有价值。如果没有父亲的一番苦心,王安石不可能了解民间疾苦,更不可能有以后的“变法”行为。可见,做父母的不仅:要在文化知识上为孩予“修路搭桥”,更要在人生路上为孩子多加点'拨,使下一代人能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