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兵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父亲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去世了,由母亲颜氏抚养。母亲是个贤德的女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同时,在精神上教导他,经常教他识字、读书。史书记载,孔子3岁识字,4岁时已会念百余字了。 母亲教孩子识字,并不是教了就不管,而是经常温习,让孩子记得牢。有一天,母亲对他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子说:“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千万别让娘失望啊。” 孔子是和哥哥在一起睡觉的。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子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査!” 于是,小孔子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孩子,你真行。前天教了你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好好努力,你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礼的兴趣.经常跟母亲问个不休。一天,狂风大作,雷声滚滚。母亲正忙着收衣服,突然发现孔子一个人拿着俎豆走到家门前。过了一会儿,还不见他回来。母亲过去一看,原来儿子在门口用土堆和草摆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祭祀仪式,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一些祷告的话。母亲怕儿子淋着了,招呼道:“要下雨了,别再玩了,快回家吧。”孔子却一本正经地说:“娘,我不是玩,我是在学习祭天呐。”母亲愣住了,仔细一瞧,儿子的一招一式,都真有点像那么回事。心想:这孩子从小就有这种兴趣,应该送他去学礼,长大了肯定有出息。于是,便把儿子送到娘家,请孩子的外祖父教他习礼。 虽然孔子1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但母亲幼年的教育和引导,对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勤奋学习各种知识,终于成为当时学问最高的人。 家教点睛 孩子,是在母爱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一声亲切的呼唤,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句温情的鼓励,都像点点春雨滋润幼子的心思,因为儿女最信赖自己的母亲。读书是苦差事,绝没有玩耍那般轻松,做母亲的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用母爱启发孩子的才智、为孩子增添动力。孔母的教诲虽然是三言两语,却在孔子的心里激发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说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