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被称为“俄罗斯之魂”。其代表作包括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俄国沃金斯克,那是一个金属工业城。他的父亲在矿区任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他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每天,父亲去上班以后,母亲就在家照看摇篮里的柴可夫斯基。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有教养的女人。当儿子大声哭闹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很多时候,还是婴儿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亲哼着的这些有着和谐节奏的“乐曲’’中安然人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傍晚,小柴可夫斯基从梦中醒过来后,在摇篮里一边玩着小玩具,一边听着外面“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的笃、的笃”的马蹄声时,他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他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窠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放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抱着儿子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对小小的婴儿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催眠歌一起,使柴可夫斯基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柴可夫斯基5岁生日时,父亲送给他一件礼物——八音盒。这是一个方盒子,父亲将盒子上满发条,立时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音乐声。柴可夫斯基高兴得跟着音乐跳起来。一个曲子完了,又接着响起了悠扬动听的琴声。优美的曲子迷住了小柴可夫斯基,他聚精会神地听着。末了,他问父亲:“爸爸,这是小仙人唱的吗?真好听啊。” 父亲说:“这是莫扎特叔叔写的曲子,你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从此,八音盒成了他的好朋友,他反复地听莫扎特的曲子,以至一生都崇敬莫特,热爱莫扎特的音乐。 柴可夫斯基从小在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他有了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们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自然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弃了圭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足。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非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乐的过程里,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乐记忆。从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来看,这种“无意”恰恰对孩子进行了可贵的启蒙教育。 柴可夫斯基那双音乐耳朵是父母送的——是母亲的催眠曲送的,是父亲的“八音盆”送的,是“的骂'“的笃”的马蹄声送的。那么,作家的笔是谁送的呢?科学家的智慧是谁送的呢?歌唱家的嗓子又是谁送的呢?如果没有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和知识熏陶,孩子的大脑永远是一张白纸。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是父母的责任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