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10岁女孩的母亲,也作为一个教龄十余年的老师,我扪心自问,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我们希望的优秀孩子呢? 我想,一个“好的孩子”首先应该是拥有自我的孩子,有强大的内心去抵抗诱惑,并且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有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毋庸置疑,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我们常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意即在此。能否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宽容的脾性和一颗强大的内心,都取决于父母。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时时处处都在帮助孩子培养这种品性,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所以,家庭教育当然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习惯和表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责任和分工不同。老师要接纳不同的孩子,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一样,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会有差异,老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不过,教师更多承担了知识教化的功能。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间不能教会孩子本该学到的知识,而需要父母回家陪同再次学习,甚至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孩子的课外辅导,试问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又是为了什么?如果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发展不一样;当然也可以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教师,发展也不一样。 每对父母都是在自己成长的背景下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每一个老师也都是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教授孩子。我们这一代人年少的时候,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三好学生”,或者至少是“品学兼优”;而衡量的标准可能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因为要让他们学到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重要技能,并且最大程度地融入集体生活。但是,如今中国的社会急速发展,已经发展到了和我们从前全然不一样的阶段,物质极大丰富,信息超速泛滥,新鲜事物如潮水般涌来——物质已经丰富到了孩子可以拥有比我们从前更加自主的人生,社会的差异化已经允许孩子拥有更多的个性,而不用担心因为和别的孩子不同而被集体藐视和抛弃。在这个时代,孩子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他们的评价体系愈发多元化,我们的教育也因此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保持对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育不是左右手博弈,谁是谁非难以辨析,教育也不是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它需要的是我们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同样也不存在完美的家长和教师。孩子美好的人生刚开始不久,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能够拥有一生持续学习的渴望和能力。(作者系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