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领域教育一样,社会领域教育符合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同时,由于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个体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又决定了社会领域教育在方法、策略与实现途径等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因此,在组织与实施社会领域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与日常生活教育相结合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领域教育既要根据《纲要》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又要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帮助幼儿掌握社会行为技能。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仅靠几次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难以真正达成,必须依赖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影响,这是社会领域教育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社会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领域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幼儿与环境中的成人、同伴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在交往中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情感与态度,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要引导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学习、理解、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学习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提高社会交往技能。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幼儿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社会生活人手,从身边可感知的人与物人手进行社会教育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应成为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策略。 与其他领域教育相互渗透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感染等特点,社会领域教育应避免说教和灌输,要注重为幼儿创设可感知的情境,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通过体验与感受,提高对社会规范的认识,陶冶情感。为使社会领域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要强调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如,通过优秀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感,发展社会认知。通过艺术手段引导幼儿表达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等,都是社会领域教育常用的方法与策略。与此同时,进行其他领域教育时,不仅要重视认知目标,还要强调情感与态度目标。实际上,幼儿园所有教育活动,都会有意无意地涉及到对幼儿做人、做事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社、会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存在的这种天然的内在联系,为实施社会领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各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将能大大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具体目标在于儿童良好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养成”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行为的稳定性或泛化,即儿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及场合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特点。这就要求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围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沟通与交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父母的情感特征、行为方式、教养态度,无时不在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幼儿的社会性。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了解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环境相互协调,才会使幼儿的行为实现在家与在园的一致性,进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特点。 作者:邹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