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和关怀宝宝的不良情绪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避免矛盾和攻击升级。因为宝宝完全处于非理性状态,这时候批评教育反而使宝宝的反应更糟糕。但这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宝宝,妈妈可以用语言接纳他,但用语气拒绝他。 老师蹲下来跟宝宝平静地说:“老师知道宝宝的心里很难过。”在接纳和关怀他的同时用坚定的语气说:“但是老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宝宝能读懂老师的语气和表情,也从老师那里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 不要总是给宝宝找"替罪羊" 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是否采取攻击的方式,与他的归因方式有关。如果他总是把自己失败的原闲归向外界,他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而宝宝的归因方式又与家长的引导密切相关。例如宝宝摔倒了,有的家长就使劲跺地、拍桌或踢凳,为宝宝找一个“替罪羊”,其实这是暗示宝宝把过错转移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以取得心理平衡;或者有的家长一味自责都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宝宝,还求宝宝:“你打妈妈(或奶奶)吧!”这时如果宝宝平静下来,说明他接受了家长的自责和自我惩罚,帮助他找到了心理失调的“替罪羊”。 优化和改良宝宝的记忆库 爱攻击的宝宝容易记着生活中的不愉快,容易忘却生活中的快乐,因此他的记忆库需要优化和改良。让孩子学会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人和每一物,是优化宝宝记忆库的好办法。 有一位老师带着宝宝下台阶,可是台阶太高了,宝宝不敢自己下来,正好旁边有一块石头,宝宝踩着石头搭个脚,迈下了台阶。这时老师对宝宝说:“你要感谢这块石头,是它帮助了你。”宝宝蹲下来,摸摸石头说:“谢谢你!”但是没有感恩心态的老师可能对石头的“帮助”无动于衷,如果石头绊了孩子一脚,老师还会帮助宝宝“仇恨”石头:“都是这个坏石头,我要把你踢得远远的!”妈妈的言行可能逗得宝宝乐了,但是他也习得了攻击不相关因素的行为方式。 避免某些故事刺激宝宝的攻击行为 一个老师让孩子们编童话,全班大多数孩子编的童话主题都是打打杀杀的“争斗”和“争吵”,终于有一个孩子编的童话带来和平与和谐的空气,他的故事主人公之间关系和睦,相互帮助,说话幽默,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带来欢笑。 现在的孩子看暴力内容的影视片和书籍太多,这些故事的情节依赖于“不打不成交”,结局也依赖于“有输有赢”,于是很多孩子模仿这些故事角色的动作、语言和“拼杀”本领,并不知不觉地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幸运的是,3岁前的宝宝阅读和看电视的行为还不是太多,请妈妈要及早防范哦,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友好、和善、幽默主题的读物,陶冶宝宝良好的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