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雨雷电、曰月星辰、太空宇宙,下至河流山川、海洋生物,他们都想弄清楚。从刚刚学会说话开始,孩子们不论家长有事没事,都会缠着家长提一些稀奇古怪的,或被家长认为根本不值得一提的问题。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切记要认真对待.不要等闲视之,更不能批评孩子不该提这些无聊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他主动探索和智力提升的动力。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好问是一种好习惯,是孩子追求知识的开始。孩子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幼芽十分娇嫩和脆弱。 如果家长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浇水施肥”“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可能使之遭遇摧残,甚至被扼杀,这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能的发育。 一位妈妈讲述了在自己5岁宝宝身上发生的这样一件事: 那天,我带着囡囡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许多小孩子,囡因很快就和孩子们玩到一起了。突然,我发现囡囡正用一根细细的小草棍捅一个孩子的耳朵,我立即制止了她,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囡囡不说话。我又问她,这样做有什么危险,她说:“会聋,听不见声音的。” “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囡囡还是不说话。我又耐心地问:“你知道这么做为什么会聋吗?”“不知道。”“想知道吗?”“想知道。”看着她那天真无邪的脸,我试探地问:“你用小棍捅小朋友,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聋?”囡囡点了点头。 回到家后,我就找来一个用冰激凌盒做的小鼓,鼓面是用很薄的纸做的,并演示给囡囡听,我告诉囡囡:“我们每个人的耳朵里都有一面‘小鼓’,还有‘小鼓锤’。周围一有声音,就会有一种人看不见的力量用小锤敲小鼓。小鼓一响,我们就听见是什么声音了。” 然后我又举起小鼓问囡囡:“如果这面小鼓破了,会是什么声音呢?”囡囡想了想,说:“是破声。” 我让囡囡自己用一根棍捅手里的小鼓,鼓面一下子就破了。然后,我又让囡囡用小锤敲小鼓,传出了一种低而破的难听的声音,不响亮了。囡囡说:“声音小了,也不好听。” 我这才告诉囡囡:“我们耳朵里那面小鼓更薄,更不结实,小棍一捅就会破。小鼓破了,还听得到声音吗?” “听不见了。”囡囡说。“对,所以我们要保护耳朵里的小鼓,不让它破。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听到好听的声音。”囡囡点点头。我又问她:“那怎么保护它呀?”“不能用棍捅。” 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举动。作为成人,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一概否定。就像案例中的这位妈妈一样,先探明孩子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寻找办法帮助孩子解开疑团,在不打消他们兴趣的前提下,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还帮助孩子增长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