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来源: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作息制度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课间十分钟”是其中的重大变化许多小学生刚人小学时因安排不好课间活动而影响了上课质量,因此我们选择了“课间十分钟”这个活动内容,以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认为,幼儿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解决幼儿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会自主安排自习课和课余活动的有效途径,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积极学习计划课间活动的内容、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以培养幼儿自我计划、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因为真正的幼小衔接不只是认知发展上的,更重要的是态度和能力层面上的。 活动目标: 1.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做的事情及其重要性。 2.学习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并能用符号进行表征。 3.能用连贯的语言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计划。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初步了解小学生的半日生活。 2.物质准备:课间十分钟小学生的活动照片;三张课间活动图片;幼儿记录笔和纸。 活动过程: l.看照片,引发幼儿回忆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感受其重要性。 (1)幼儿观看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照片。 提问:照片上都有谁?同学们在做些什么?同学们在什么时间做这些事情? (2)教师具体总结幼儿谈到的课前准备活动(准备下节课要用的书本和学习用品),生活活动(喝水、如厕)和体育活动,并通过提问让幼儿了解课间十分钟活动的重要性。 为什么课间要喝水、如厕?为什么要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为什么要做些体育活动呢? (3)教师拨时钟让幼儿观察十分钟的时间,使幼儿知道十分钟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小朋友做事情要抓紧时间,动作迅速不拖拉。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进一步了解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出示三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片内容,连贯讲述。 提问: 小明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你们认为小明应该怎样做呢? 通过讨论以上问题,让幼儿知道在课间十分钟里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先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或先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然后再去玩。这样既不耽误学习,又玩得开心。 3.幼儿计划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并用符号进行表征。 (1)谈话:小朋友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想怎样来安排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呢?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计划。如:我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做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并示范如何使用符号表征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顺序。 讨论重点问题:你们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做事情的顺序?你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想要做的事情?(如:喝水。) (3)幼儿自主做课间十分钟计划,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交流课间十分钟计划。 (1)小组分享交流,教师倾听了解幼儿的计划。 (2)展示幼儿的计划,师幼共同分享讨论。 教师选择典型的计划,请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计划。(如:课间十分钟我要做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 讨论计划的合理性、灵活性。 分享不同的记录符号表示的内容。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做小课堂计划,离园后的家庭计划等,提高幼儿自我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 活动反思: 此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在幼儿参观小学后引友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且引发幼儿讨论的兴趣,让幼儿充分地表达自己在课间十分钟里看到同学们做的事情;第二环节,主要通过图片引导幼儿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讨论、发现课间十分钟应该做的事情,教师的小结为幼儿有目的地计划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提供了经验基础;最后的环节,给了幼儿运用的机会,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计划的形式进行再现,通过讨论幼儿巩固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层次清楚、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了解课间十分钟里要做的事情,通过观察、讲述、计划,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运用符号的形式大胆地进行表达,有效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活动评析: 幼儿初入小学,会面临着很多的不适应。社会活动《课间十分钟》是针对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次活动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讨论、计划,帮助幼儿树立有计划的做事情的意识。本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主要围绕着“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来展开,逐步将幼儿的认识引向深入,情感的体验也逐步增强。最后,分享交流计划,使幼儿的认识又一次得到提升。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运用图示符号来表征,提高了符号记录能力,为记录作业、做好听课笔记等活动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整个活动紧凑、有序,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考、表达的空间,设计颇具匠心,这样的活动才是现实意义上的幼小衔接,真正体现了促进幼儿终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点评: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王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