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对于幼儿的行为、教师的行为都记录得很具体,但却缺少了对幼儿行为的分析,甚至有的观察记录即使有分析,分析也与内容脱节或不到位。 【案例2-14】 中班的苗苗用笔在纸上画了个椭圆形,他在下面分别画了4根线条和4个线条较粗的小圆,他对我说:“老师,你看,公共汽车。”“嘿!这辆公共汽车上一定能坐好多人,如果车轮再大一些,即使人多也会开得很快。”听完我的话,宝宝拿起笔在4个小圆外又画了更大一些的圆,并用油画棒给车涂上颜色。“这次公共汽车变得这么漂亮,我也要坐上去。那司机叔叔坐在哪儿开车呀?”这次苗苗听完我的话没有动笔,而是小声地叫“老师”,并用双手摇着我的胳膊。我问他:“你是需要我帮助吗?”苗苗点点头。我说:“需要帮助可以,但你要跟我说,我才会知道” 分析:苗苗的性格有些内向,虽然知道可以用语言请求别人的帮助,但在实际情境中往往不会表达,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引导。 这位教师开始表现出很强的指导意识,而且指导得很巧妙,即通过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丰富画面。然而,教师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幼儿感到了困难,教师的教育点也随之转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这位教师的分析不难发现,原来她最关注的不是与苗苗一起画画,而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这样的“分析”显然是与“记录内容”相脱节的。造成这位教师的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没能抓住主要矛盾,即没有看到在这一学习情境中什么对于幼儿最重要。(《教师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苏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