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来园后,孩子们都会先进区角玩一会儿,直到吃早饭。凡凡每天都来得特别早,但他总是自己独自坐在活动区外面.看别的小朋友在里面玩。每到这时,教师便过去鼓励他:“凡凡,进去玩一会儿吧,玩什么都可以。”可是他总是榣头说:“我不想玩。” 发现凡凡不爱进区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一现象后,老师便留心观察他日常的表现,发现他经常喜欢一个人坐椅子玩玩具,很少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恰巧一天晚上他妈妈接他时,和老师谈起他的在园表现:‘‘凡凡在幼儿园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吗?”还没等老师回答,站在一旁的凡凡立即拽着妈妈的衣服:“我们回家吧。”似乎想阻止老师与家长的谈话。老师微笑着摸着凡凡的头,说:“凡凡是个很棒的孩子,小朋友们都喜欢他。凡凡也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尤其喜欢进活动区活动。”凡凡听到老师的话,安静了下来,抬起了头,妈妈也欣慰地笑了。 第二天早上,当老师再次邀请他进区活动时,他没有拒绝,立刻脱鞋进去选择玩具。自从那天起,凡凡和小朋友的交往也频繁起来,经常会看到他和小朋友一起在区域里活动,不再是不爱进区的凡凡了。 分析 幼儿某些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受教师及家长的态度影响。教师及家长对幼儿行为的干预方式不同,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尤其是言语上的干预。在凡凡不爱进区活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在家长面前说他特别不爱进区活动,会对其行为产生负强化,并不能很快改变凡凡的这一行为。但相反进行肯定及鼓励,反而会使其行为转变,引导幼儿向正确的行为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个别化指导渗透于幼儿园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任何活动中,教师都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和表现,遵循幼儿的差异,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机会,给每个幼儿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