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服务、指导是教研的三大基本职能,如何将这三者落实到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工作中呢?笔者认为,应是靠研说话、乐于服务、以导为本。 以研为本,靠研说话 教研工作要始于研究,研究是完成服务与指导的前提,教研必须以研为本、靠研说话。那么,到底要研究什么?当下的研究重点又是什么? 一是对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研究。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是学前教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给教师进行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留下很大空间。哪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如何实现整合,这些就是教研要研究的课题。 二是对教育活动的研究。如研究幼儿的学、研究教师的教、研究教育活动过程、研究教育活动评价。其中,应体现两个“为本”:一方面是以幼儿为本,就是活动设计要了解幼儿,活动实施要关注幼儿,活动效果要依靠幼儿;另一方面是以活动为本,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去看待学习过程,最优的活动应该是教育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 三是对教师培养的研究。对教师的培养,既要注重目标,更要注重过程。设计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至关重要。我们常说要培养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至少应该呈现出乐业是每日常态、学习是生活习惯、研究是工作方式的基本特质。 乐于服务,善于服务 教研工作要乐于服务。这里的服务,是指要善于把国家政策、先进理论解读为每个幼教人都听得懂的“普通话”,及时发现幼教工作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倾听幼教人的呼声,及时并热情地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服务是顺利进行研究与指导的基石,它不仅涉及态度问题,还涉及学术水平问题。 教研服务宜定位于两方面:一是为各级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例如,为国家、省、市、县政策性文件出台和事业发展献计献策;为各级行政部门解读政策,接受决策咨询,推广典型经验等。二是为教师、园所发展及社会服务。服务范围涉及城乡、公民办不同类型的园所,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社会主流媒体以及群众来信回复等;服务内容涉及科学保教、教研科研、园务管理、园所建设、公益支持等。 其中,教研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应该有两条线:一是业务上,二是情感上,教研工作是在这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因此,教研在为教师、园所发展服务时,应结合日常的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并做到锦心绣口,重在激励,爱护教师。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求同存异,“求同”是指要有一个共同发展的大方向,有一个共同性的目标;“存异”是指在具体实施层面,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导引结合,促进成长 教研要善于指导,它是研究与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是教研的立身之本。“指导”之所以位移至第三位,不是因为它的地位下降了,而是因为“指导”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与真诚“服务”的基础之上。 教研的指导对象主要是教师,当然,也包括园长、家长等;指导形式涉及专题讲座、教科研主持与引领、听课点评与互动等;指导特征应该有理念、可转化、能操作;指导途径可以是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对骨干和有潜质园所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对做好课题研究的指导等。 其中,经常性的业务指导是常规性工作,可以通过深入园所调研、听评课、阅评论文、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等传统途径进行,也可以通过参与专题研讨、推荐阅读书目、在网络平台开设主题专栏等新途径进行。教研要善于将追踪到的教改信息、研究成果及时转达给教师,并鼓励教师学习、研究与实践;还要将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时推介给其他教师。 对骨干和有潜质园所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除了个别帮助,如师徒结对、跟踪指导等,目前更应充分关注和利用学术团队的共振效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对做好课题研究的指导,要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建立小课题研究机制,带领教师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让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总之,教研指导要能把理论的解读变成教师的行动,把先进经验和成果提炼成可用的行动方式,把教师零散的教学体会形成教学经验,并由此出发为教师提供可能的帮助:发现教师未发现的亮点,梳理教师未清晰的理念,解决教师未解决的问题,提升教师未概括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