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成立大会上,顾明远先生与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从教到学:学校需要哪些改变”的对话。这次对话中,佐藤学讲道,没有国际目光和历史目光的交错,就不可能解决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看待教育问题,要有“三种眼”。第一种是“蚂蚁的眼”,要看得非常细,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教师观察学生怎么学习,就是要像蚂蚁一样观察得非常细。第二种是“蜻蜓的眼”,即教师会从各个角度观察事物。第三种是“飞鸟的眼”,要能飞得高,能够俯瞰大地。在看待教育问题时,这“三种眼”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问题的解决。 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也应具有这“三种眼”。 具有“蚂蚁的眼”,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从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各种活动到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随时关注孩子、解读孩子细微的行为与心理变化,随时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见微知著,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具有“蜻蜓的眼”,不拘泥、不局限于一种想法、一个视角,而是能够全方位地灵活观察、认识孩子。要从多种角度、多个维度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语,蹲下来与孩子对视、交流,努力探寻他们那丰富多彩、纯真烂漫而又充满无限想象力和张力的内心世界。 具有“飞鸟的眼”,时刻关注教育的全局。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幼教这一个小圈子内的思想、动态,很少关注更大更多领域的发展态势,这容易造成视野狭窄、思想单一。幼儿教师应树立跳出幼教看幼教的意识,涉猎一些未曾了解的知识,把握一些具有启发借鉴性的理念,开阔眼界、提升境界,以更高更广的视野审视、研究教育。 “三种眼”的理论,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极力想要表现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其实仍处于高控状态,满足于“学霸幼儿”的及时回应,忽略了其余幼儿的表现;区域活动中,表面上看似让幼儿自主活动,实则教师在背后制定这样那样的规则、要求,没有做到真正放手;环境创设时,也体现了幼儿的参与性,展示了幼儿的一系列作品,但却是按照教师预设的主题创作的,并未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但我们从思想、理念、行动上真正做到了吗?是否将教育思想和理念落地生根,紧密契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将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是否实现了幼儿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了吗?我们做到“睁大眼睛、闭上嘴巴”,用心观察了吗?正确的理念我们都知道,但实践起来往往没那么容易。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全力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抓住每一个契机,珍视幼儿独特的视角与活动表现,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查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经常自问、自省,葆有对幼儿的敬畏之心,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挚爱之情,不断学习、反思,努力提升自己。 于漪先生说过:“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因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为人师者,应怀有一颗仁爱心、责任心,努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逐渐具备这“三种眼”,并用这“三种眼”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还应当以高度的责任心、良知感,去看待教育、思考教育,感受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与幸福,与孩子一起成长。(作者:朱续杰,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