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那些书只有一本侥幸存了下来。因为它被一名学生私自带出了图书馆。大火发生后,这位学生经过思想斗争,将书交还了学院。院长深深感谢了他,但随后,又立即下令将他开除!院长的理是:他违反了学院的规定。 2003年10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收到一份有3671人签名的请求书,请求二审法院给“嘉兴4.3凶杀案”主犯、大学毕业后求职的周一超重新生活的机会。此前,嘉兴学院法律系和科协为此事曾向社会发放了 1000份民意调查表,结果显示,有83.4%的人认为应给周一超“留一条生路,判处死缓,以观后效”。 所谓“嘉兴4.3凶杀案”,情况是这样的:周一超是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当年,他参加了浙江省国家公务员的招录考试,而且成绩不错。然而,在体检的过程中,他被查出携带有乙肝病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三阳”。于是,根据《浙江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他没有被录用。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一位女性经办人从中作梗。2003年4月3日,周一超冲进这位女性经办人的办公室,用携带的刀具将她刺死。 周一超杀人案发生后,包括一些法学家在内的民众,纷纷对《浙 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提出质疑,认为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人口的近10%,而“小三阳”只能通过血液、性激素和母婴进行传播,与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无碍,因而把“小三阳”患者排除在正常择 业范围外不合理、不合法。 对这些质疑,我深以为然,但如果就此认为周一超杀人事出有因,应被减轻刑罚,我却不赞同。《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 固然有不公正之处,可这并不能成为周一超杀人的理由。作为一名大学生,周一超不可能不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道理,既然知道 却还要杀人,就显得过于不理智和蔑视法律与秩序了。尽管周一超值得同情,但同情代替不了法律,否则,法律就不成其为法律,秩序也就 可以任意被破坏和践踏了。 从另一方面说,那位被杀死的经办人何罪之有?她只不过是在执行政府制定的工作标准。当民意纷纷为杀人者周一超鸣冤叫屈,请求法律宽恕他的罪行时,被害者又找谁去鸣不平?谁又会考虑她的悲愤和她的亲人的痛楚?应该说,周一超报复错了对象,他杀死的只是一个无辜的人,而不是一项有瑕疵的标准。由此,如果服从民意,那么,将置被害者的死于何地?又将置法律与秩序于何地? 关于这个道理,不妨看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名叫哈佛的牧师将拥有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赠给了一所学院,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为珍藏这批书,学院规定,学生只能在图书馆内阅读,不许携带出馆。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那些书只有一本侥幸存了下来。因为它被一名学生私自带出了图书馆。大火发生后,这位学生经过思想斗争,将书交还了学院。院长深深感谢了他,但随后,又立即下令将他开除!院长的理由是:他违反了学院的规定。 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中国,那么,这位学生很可能不但不会被开除,反而会成为英雄。否则,民意就会站出来说,尽管这位学生犯了错,可他功大于过,并且他犯错的动机是出于追求知识,目的高尚。对周一超,民意正是这么看的。然而,哈佛人却从不这样认为,在他们心中,法理永远第一。事实上,将法理与秩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石,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 我希望,对周一超的二审判决,应本着惟事实是从、惟法是从的原则,决不能因民意的压力而有所屈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法律至高无上的神圣。否则,就既是对被杀者的不公,又是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和扭曲。也许周一超的死,更能激起人们对某些不公平、不公正制度的质疑,由此形成的思想潮流,岂不比救活一个周一超更有价值? 敎育指南 大学生周一超杀人案发生后,曾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然而,周一超最终还是因为故意杀人罪,而被判处死刑。透过周一超的案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作为家长,我想,你所需要看到和想到的,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周一超,为什么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刀杀人?类似的悲剧,怎样才能避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周一超的杀人,从情绪上来讲,完全是一种暴力的冲动。也就是说,在遇到了问题之后,周一超冲动的情绪超越了他的理性,以 至于使他变得疯狂,而且,这种冲动的情绪表现为诉诸暴力。实际上,案件发生以后,周一超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极其后悔自己的举动。然而,已经发生的一切,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他自己也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从周一超的悲剧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一个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从小教育和培养孩子,当他们遇到事情之后千万不能冲动,更不能用暴力的方式去以暴易暴,一定要冷静再冷静,然后再去寻找最适宜的解决办法。而要做到这些,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使孩子习惯于用智慧去化解问题,习惯于尊重生命、尊重法律、尊重别 人的利益和感受,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之后才去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