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李老师刚刚大学毕业,年轻活泼,每天与孩子打成一片,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可是开学后不久的一天,她班上的浩浩的妈妈突然找到园长,要求给孩子调班,园长问为什么,她只说孩子现在对幼儿园很抵触,都不愿意来幼儿园了。园长听了以后,没有立刻答应,建议先进一步了解情况再做决定。送走家长后,园长想当班的小李老师是新教师,可能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有问题。 园长来到班上了解情况,小李老师向园长介绍了浩浩的一些情况: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其他孩子也都疏远了他。为此,教师对浩浩进行了教育,并在晚上离园时向家长告了状,孩子可能因此不愿意来幼儿园了。 得知事情原委后,园长与李老师一起分析。园长告诉李老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上分析,3〜4岁的幼儿不会交往,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高峰期,4 岁后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家长和教师要正视这样的行为,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教育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可过于严格要求,更不能因幼儿犯错而孤立幼儿,要始终用 "鼓励、引导和体验" 的正面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不仅仅是反映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以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尽快改正缺点。小李老师听后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一定问题,表示愿意用园长建议的方式试一试。一段时间后,浩浩的妈妈再次找到园长说不用给孩子换班了,并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还向老师道歉,对老师认真的工作表示感谢。 启示 1.家长为什么要求给自己的孩子调班?她的要求合理吗? 2.浩浩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且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李老师应该怎样处理? 3.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园长的做法合理吗?她应该怎样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李老师告诉家长浩浩在班上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或许家长便开始推测浩浩不喜欢这个班级,老师也不喜欢浩浩,所以就要求调班。幼儿园是以教育好孩子、服务好家长为目标的,家长不仅是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幼儿园工作的合作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家长有提出自己请求的权利,所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合理的。 但是这位家长既没有了解事实情况,也没有与老师交流,不清楚是自己孩子的原因还是外界的原因造成了孩子厌学,就提出了调班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是不科学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浩浩不愿意来幼儿园的问题。 家长首先应该问问浩浩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是不喜欢其他小朋友,还是不喜欢老师,或者是不喜欢幼儿园的课程和游戏。因为浩浩还是小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发展充分,所以家长还必须与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浩浩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及浩浩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原因。当家长知道浩浩攻击性行为多这一情况后,还应该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与老师商量、配合,家园双方合作,尝试各种方法来改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李老师年轻活泼,在班里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浩浩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应该发挥自己的亲和力,调节孩子们的情绪,同时给予浩浩更多的关注,引导浩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安静下来去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同时引导浩浩体验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的乐趣。另外,李老师还可以安排小组协作的游戏,培养儿童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感,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幼儿园的教师不仅担负着保育和教育的实践工作,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直接监护者,最清楚孩子之间相处的细节。所以李老师有责任向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解释发生冲突的具体情况,并向浩浩妈妈说明事情的经过。同时李老师也必须学习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家长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共同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在案例中,李老师应该尽量让其他幼儿的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理解浩浩现在的攻击性行为,并努力与浩浩妈妈一起,通过家园配合使浩浩的攻击性行为慢慢减少乃至消失。如果其他家长仍然不满,还可以让浩浩妈妈与其他家长直接沟通。从这一方面来说,李老师还得担任不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角色。 幼儿园是以教育好幼儿、服务好家长为目标的,家长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请求,园长也应该虚心听取。但是这些意见请求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并且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或者有利于解决幼儿当下的成长问题。案例中的园长耐心了解了家长的请求,但家长要求调班的理由不具体、不充分,所以园长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建议进一步了解情况以判断调班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园长的做法是合理而且科学的。 园长的责任是管理好幼儿园,也包括管理好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必须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园长对教师的管理包括引导教师与家长交流,一方面使幼儿园的教育措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家长合作,一起制定教育策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案例中的园长并不是一味地批评李老师,而是引导李老师处理好与家长的沟通问题,让李老师反思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做法也是合理且科学的。 从长远来看,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等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促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配合,也促进不同家长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避免因为不满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孤立幼儿,共同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献策献力,创建文明和谐的幼儿园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