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育儿百科_育儿知识_

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差异

时间:2014-06-01 12:26来源:英蕊少儿英语网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北京青年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题为《独生子女首次大规模涌进大学校园》。该文写道:尽管这两天一些刚报到的大学生看上去与往年的新生没什么两样, 但在他们的档案主要家庭
《北京青年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题为《独生子女首次大规模涌进大学校园》。该文写道:尽管这两天一些刚报到的大学生看上去与往年的新生没什么两样, 但在他们的档案“主要家庭关系”一栏中,大多数人往往少填了一项:兄弟姐妹。因为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许多大学新生并不忌讳承认自己的种种不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新生申雅娟说:“我们确实想得多,做得少。”北师大一位新生说:“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围着自己转,现在到了大学,我们必须独立地面对他人。这点我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太原晚报》转载了《老年报》一则消息:独生子女开始进人服兵役年龄,今后几年将会出现一个高峰。
 
该消息说:据中国国防部有关人士介绍,中国的征兵工作主要是依据法律进行。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为每个适龄青年发了兵役证,独生子女和别人没有区别,同样有服兵役的义务。

由此可见,不论是大学、兵营,还是工厂、商店,如今都将涌进大批的独生子女,而且涌人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至于中小学,尤其是城市的学校,更会成为独生子女们的天下。也许可以说,中国出现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

中国整整一代独生子女的出现,对中国家庭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如父母是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的一代人,而孩子是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一代人,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成为格外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弄清这两代人的差异,便找到了解开当今中国代际冲突之迷的钥匙。

那么,这把神秘的钥匙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代人如此之深的隔阂与冲突呢?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青少年发展咨询总站曾对2500名学生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査,表明学生对父母的信任率非常低。当中学生遇到麻烦的时候,40%的人找同伴想办法,36%的中学生通过写日记来完成自我解脱,只有1%的中学生才会向父母和老师诉说。

父母与孩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活经历的差异,二 是价值取向的差异,三是家庭地位的差异。

一、生活经历的差异

大约以19%年为界,凡此前的中学生里的独生子女,其父母大多都有上山下乡或到边疆“插队”在社会底层磨难的难忘经历。当时他们虽然有文化,却和普通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大学梦一概破灭,出国梦更被视为犯罪,只有拼命流汗甚至流血,贫穷时一天只挣几分钱!即使留在城里的知识青年,也被浸泡在“文化大革命”的海洋里,日夜与惊涛骇浪相伴,身心备受折磨。

与历经坎坷的父辈截然相反,独生子女们大都出生于1980年以后。他们经历的这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和最多实惠的一段时光。他们生活自由稳定,学业正常顺利,享受着父母中学时代做梦也梦不到的现代文明,甚至出现了高消费的“名牌族”。

两代人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颇多不同,并且彼此感到陌生和难以适应。譬如,父母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认为很幸福,可孩子却不以为然,因为,两代人对此的参照标准绝不会统一。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是,“我们吃了苦不能再让孩子遭罪”的普遍心理,使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宁肯自己继续吃苦受累,也决不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比别人差。

遗憾的是,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心。辽宁省一中学生说:“我知道妈妈非常爱我,可她只是在物质上给我百般关怀,却不知怎样把更深层的母爱给孩子。她的爱让我一天比一天感到活着的沉重,我都快走向反面了。”

父母从艰苦岁月走来,容易过于看重物质保障的作用,可从另一方面讲,父母真从“更深层”爱孩子,让孩子经受艰苦磨磨砺学会做人,孩子也未必心甘情愿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两代人的文化背景有着显著差异:父辈在封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时代长大,孩子则在开放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长大,父辈唱 “红太阳”歌曲,孩子唱流行歌曲,父辈读书、劳动和运动,孩子看电视、读书和娱乐……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文化背景,导致了他们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重大差别。

一般来说,父辈比较重视责任和贡献,讲集体主义,而孩子比较看重自我、自由和享乐。由于岁月蹉跎,梦想破灭,父辈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然而,双重负荷与发展目标的错位,使独生子女的选择往往具有叛逆性,从而使父母们伤透了心。
 
15岁的独生女邹南是陕西的中学生,她说父母对人的管束我可以 理解,但他们太过分了!我越来越讨厌他们。两代人的心早就相隔甚远了。举例子说吧,我听听流行歌曲,他们说是‘靡靡之音’;我出去玩,他们也要刨根问底调查一番,看你是不是和男生在一起。最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发现我有两盘新加坡男歌星的磁带,又发现我在同学录中‘最想去的国家’中填的是‘新加坡’,就骂我‘贱骨头,就喜欢男歌星!’气得我 跑到公园里哭了一场。有这样的父母真是我的不幸。” 有一位独生女刘燕说:“父母只关心我的学习,不关心我还需要什么,根本不尊重我。吃饭时,翻来覆去总讲考大学的事,我背都背熟了。他们一提这些,我的肚子就饱了,一顿只能吃半碗饭。后来我就得胃病了。”

许多独生子女在来信中谈了与父母的矛盾。有的表示:“我一点儿不崇拜父母的道路,我要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 父母一心盼子女上大学的愿望相反,半数以上的初中毕业生都报考了轻松实惠的职业高中。

三、家庭地位的差异

父辈大都生活在多子女时代,城市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使两代人的家庭地位有了显著差别。由于子女多,谁在家中的地位都不太重要,期望值也不很高,东方不亮西方亮,老大不行看老二或老三。可独生子女则不同了,因为仅有一个,地位之重要往往居全家之首,期望之高也往往居全家之首。这样,独生子女便容易骄横跋扈,成为“小霸王”或“小皇帝”,使其更难以理解父母。

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家庭地位高,却也高处不胜寒。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独”。一个独生女说:“14年前的今天,上帝賜予我生命,使我降生到人世。我孤独地度过了 14年,其间尝尽了没有朋友的痛苦。我曾经努力地追寻过,可得到的总是失败,以至于对失败的感觉由伤心变成麻木了。今天,是我14岁的生日。人人都说生日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在我的脸上却找不到一丝笑意。桌上摆着蛋糕,点着蜡烛,却没有人为我唱祝福歌,连父母都到外地出差了。桌上的蜡烛一闪一闪的,我却没勇气把它吹灭,我有一种恐怖感,仿佛如果把它们吹灭了,就会有灾难降临到我头上……”

独生子女的这种孤独感,是其父母少年时代感受不到的。在多子女时代,虽然穷困和拥挤,却很少孤独,父辈们是在热热闹闹的同胞兄弟姐妹的亲情及争吵中长大的。父辈们兄弟姐妹多,亲戚多,朋友也多,这使他们体验了更多的亲情,学会如何为获得友谊而克制自己的欲望与行为。

除此之外,两代人的居住环境也有巨大差异。如北京的四合院内住户似家族一样往来密切。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城市里高楼林立,人际生疏,甚至左邻右舍连名字也叫不出来。这种居住环境的因素,加剧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却普遍不赞同父母再生一个。他们一方面抱怨孤独,另一方面又为独享父母之爱得意,这恰恰反映了独生子女的一种心态。

当分析了当代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差异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两代人的代际冲突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是一种历史现象。指出代际冲突的时代背景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应指出心理背景。如果说时代背景是特殊性的因素,心理背景则是普遍性的比较稳定的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0岁~20岁为青春期。在这一时期里,青少年的身心都会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阶段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标志着他们结束了童年,逐步产生了思考问题的浓厚兴趣,热衷于争论和思想交流,甚至在探索真实的人生方面也表现出极其严肃的态度。他们急于独立,渴望被大人尊重,更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却屡屡惨遭失败。因此,他们以苛刻的 眼光审视着父母与社会,在他们对大人的强烈的轻视感中,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仇恨。这种自主的青春期意识,使这一阶段的家庭代际冲突犹 如大海的波涛永无宁日。

也有的心理学家划出了年龄段的特征: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 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但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所谓代际冲突,主要指10 ~20岁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是青春期现象,而中学生则是这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群体。

说到青春期,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即由于父母的晚婚晚育,又由于当代青少年早熟,子女的青春期与父母的更年期重合在了一起。与子女青春期里性能量高涨相反,更年期里的母亲性腺功能衰退乃至逐渐消失。有些母亲平时就容易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而产生一些症状,如血压不稳定,阵发性燥热、头痛、烦躁、失眠等更年期综合症。父亲的更年期虽然比母亲迟5年左右,却因工作劳累和家庭责 任沉重,变得固执、火气大、易激怒。青春期与更年期都是人生重大转折时期,子女与父母,亲均处于格外紧张的状态,彼此的期望值骤然剧增,一件本来非常难得的好事就这样变成了坏事。妈妈是望子成龙的, 她恨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门门功课考100分,将来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她心里真的并不想伤害孩子,她对孩子是一片爱心, 但是她却不太懂得孩子的心,她的言行沉重地打击了自己的孩子。来自中国纺织出版社《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编著:欣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