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其实这也是孩子创造力的萌芽。如果父母对孩子限制过多,那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身上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就会逐渐泯灭。这种情况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毁掉了一个"爱迪生"。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自立的重要基础。父母如果忽视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 孩子就很难成长为优秀人才。一个循矩蹈矩、唯父母之命是从的"乖孩子",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的。 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给《中学生学习》杂志的一封信: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温顺的孩子,我很听他们的话,从不违抗他们的命令,即使心里有委屈,我也尽量不表露出来。 因为我每当告诉父母自己的一些想法时都得不到支持,得不到肯定,反而遭到嘲笑和训斥。我成了一个只埋头读书、没有好奇心、没有想像力、没有创造冲动的循规蹈矩的"乖孩子"。 我很刻苦(因为我没有别的爱好),但学习成绩平平,最差的一门课是物理。而且我还有一个毛病,对机械类的东西本能地反感,一接触到齿轮、轴、传动、力这些字眼,我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似的躲开,有时甚至会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开始我没在意,后来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了,我不但学物理时躱避这些字眼,而且学数学、几何时,碰到可以联想到这些字眼的概念、题目也有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恐惧。 一天,我从电视台一个谈话节目里知道,有一种病叫"强迫症",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这成了我一块心病,却又无法向人诉说。听说得强迫症的人都有发病的起因,有的人是因为受到了什么刺激,有的人是因为受到了伤害,而且这种剌激和伤害往往都发生在童年。 我仔细回忆自己的童年,我想找到这个毛病的病根,开始,我一无所获。后来,我想起了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一件让我很受刺激的那件事发生在我3岁那年。对于一个3岁多的小男孩来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看汽车在街上跑来跑去,我会想,它为什么会跑呢,它吃什么呢?看电扇转动着送出阵阵凉风,我会想,它为什么会转呢?为什么转出来的是凉风而不是热风?按一下电枧机的开关,里面就会出现图像,画面上的人不但能走能跑还会说话,是谁在指挥他们呢?总之,那个时候的我,脑子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一天,爸爸上班去了,将手表遣忘在客厅的茶几上。那是一块镀金的手表,是妈妈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我好奇地拿起来左瞧右瞧, 发现里面有一根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着。它为什么会走动呢? 它"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呢?我很想知道里面的奥秘。 我从拒子里抱出一个小工具箱,里面有锤子、扳手、改锥等工具,我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才能将这块手表打开,拿扳手试了试,不行,又用改锥试了试,还是也不行。我拿起锤子敲了敲表壳,没想到表壳一下就裂开了,露出了表盘上的针。我很高兴,我想做一个试验:将针拿下来,看它还会不会有那种"嘀嘀哒哒"的响声。整个上午,我都陶醉在拆表的快乐里。 中午爸爸下班回家,一眼就看到了摊开在茶几上被我拆得七零八落的手表。他气得脸色煞白地冲过来,一把将我从沙发上柃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然后顺手抓起一根皮带,一边骂着"敗家子",一边狠狠地抽打我。我疼得哇哇大叫,抱着头在地上乱滚。他一直到打累了才罢手。 那时,我已疼得连哭的劲儿都没有了,我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背、手臂、腿部像被按在火里烧一样疼。爸爸扔下皮带声色俱厉地说:"记住,以后再敢乱动东西,小心我砍断你的手。"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见我遍体鳞伤,她惊呆了。得知我是因为拆表挨了打,她也开始责骂我,她一边给我身上涂紫药水一边告诫说:"以后不要乱动家里的东西,再乱动,你爸爸会打死你的。" 那天晚上,我睡在床上无论侧身还是平躺,浑身上下都火辣辣地疼,一直到下半夜才好不容易睡着。迷迷糊糊中,我梦见父亲恶狠狠地拿着一根鞭子在背后追我,我拼命地跑啊跑啊,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跑到了悬崖边,再也无路可走了,脚下是黑糊糊的看不到底的深渊。我吓得大汗淋漓地从噩梦中惊醒。 这个可怕的情景后来曾反复出现在我梦中,每一次我都吓得大喊大叫地从梦中惊醒。那是我受到的最严厉的一次惩罚。我知道了惩罚的滋味,也知道了如果做了父母不高兴的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深地加重了我的这种恐惧。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好像是上二年级。有天晚上我在灯下做作业时,台灯突然不亮了。妈妈过来看了看,说是灯泡坏了,她拿来一个新灯泡换上了,并随手将坏了的灯泡扔在垃圾桶里。我心想,灯泡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亮了呢?我一边做着作业,心里却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題。做完作业,我悄悄在垃圾桶里找出了那只坏了的灯泡。我将它放在灯下仔细观察,发现是里面的钨丝断了。如果将断了的钨丝重新接上,这只灯泡还会不会亮呢?如果能亮,就不用买新灯泡了。 我沉醉在自己的设想里,丝毫没发现父亲进了房间。他见我没睡觉,手里把玩着那只废灯泡,很不高兴地说:"一只废灯泡有什么好看的,快睡觉!" 我激动地举着那只灯泡,对他说:"爸,我想了一个办法,说不定能把这个灯泡修好。" "什么,你能修灯泡?别白日做梦了。"他将嘴角朝一边扯了扯, 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我兴奋地告诉他说:"只要在灯泡上打个孔,将里面的钨丝重新接上就行,我已经想出了打孔的办法。" 爸爸的眉头拧成了一座山,他说:"不要尽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好不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说着,他从我手里夺过那只废灯泡,重重地扔进了垃圾桶。我听见了玻璃碎裂的声音。 从那以后,我对家里的东西不敢碰不敢摸,我不敢有好奇,不敢问"为什么",我成了一个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孩子"。 我的循规蹈矩,畏缩不前;我思想的懒惰,想像力的贫乏;我的动手能力差这些显而易见的缺点,无一不是那个伤痛留下的阴影和后遗症。 这种忧虑一直困扰着我,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习成绩,我已经上高一了,我对自己的未来缺少信心,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位同学的信,足以让许多家长深省。每个孩子的成长进步,都是在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驱使下开始学习知识的。好奇心是孩子开启智慧的火种,也是人类创新进步的源头。父母不经意的限制,也许会因此而扼杀了一个未来发明家的出现。当然,孩子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误。 这使得一些家长常常产生错觉,并会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孩子创造的萌芽,对他们的异想天开或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其实孩子因为好奇而不断"犯错"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想像的过程,作为他们的家长或者老师,不应像郜军的父亲那样拿着剪子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去修剪,而应该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当他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冒出来后,要及时浇水、上肥、给足阳光,让它茁壮成长。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孩子都曾像郜军同学那样,因为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 而不小心惹了祸,遭到了父母的责骂。其实,父母应当走出这一误区,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由地从事他们喜爱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想像力和创造力将使他们享用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