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说”孩子,“训”孩子。在中国北方,有一个词语叫”数落”,可能就是从”说”孩子产生的。论起”数落”,有的家长达到极致,能够早晨说,晚上说,一见孩子面就说,孩子已经表现不错了仍然找茬儿说;做作业前说,做作业时也说,做完作业还说,发了作业更说;考试前说,考试时说,考不好更说,考好了往高标准说。家长不厌其烦,滔滔不绝,自然难免老调重弹,啰里啰嗦。那么孩子呢?是否洗耳恭听,立即改进呢?多数不是。家长越说越起劲儿,孩子越听越烦,有的想躲开,有的顶上几句:”别说了,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人啊!”“我改就是了!”不但效果不会好,而且家长下次照说不误。 我们是不反对说教的。教育孩子,”说”是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要想让孩子接受说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说得有理。道理正确,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2. 说得有力。话语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有实际例证。 3. 说得精要,不啰唆。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但不能啰唆。 4. 说得适时。不能盲目地一有机会就说,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孩子最烦家长天天说,不分场合见面就说。 5. 说得有新意。最忌讳话来回说,老一套谁也不爱听。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信息,让孩子有新鲜感。 要做到这几条是不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长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时做不到,家长应该适可而止,少说些,能不说就不说。据调查,许多家长少说也做不到,他总是相信自己多说的力量。总而言之,天天进行说教的家长,绝不是一位高明的家长,也不会是高水平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渗透性”,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与家长接触时间最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教,二是境教,三是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在求知方面就应有积极的表现,如果你光要求孩子,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孩子的学习劲头儿就不足。 有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自从这位母亲参加了成人中专的学习以后,每天晚上家里的气氛就变了。妈妈的灯下苦读精神感染了孩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总得催孩子了。有时妈妈睡得晚,孩子还主动陪妈妈学习。这就是身教的力量。 俗语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还有人说得更直接:”孩子是家长的‘再版’。”尽管这种话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也说对了一大半。有了身教的基础,再加上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教,孩子就会更听从家长的教育了。.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教育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呢? 一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人际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友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是主导,影响其他关系。协调家庭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美德建设,一家人之间的爱心、尊重、互助、互谅、同乐、同苦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主人,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该付出的,一定要付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私欲至上。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身心舒畅,情绪稳定,易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学习也会踏实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锐,夫妻反目成仇,长幼无序,孩子处在一个恶劣环境中,那么孩子就很难健康成长。 二是家庭的物质环境。这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仆实节俭,既保证基本的或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奢华浪费。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可超量消费,高档攀比,更不能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最近,有一篇数家报刊转载的文章,题目是《再富也要苦孩子》。我认为,不光是孩子要吃苦,大人也应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境教也是身教。 总之,家庭教育必须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尤其要重视身教和境教。只有言教、身教、境教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教育孩子成功。 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心情教育。 心情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城的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心情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如由于美国的破碎家庭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些学校专门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设立课后辅导班,委婉地将这种辅导班称为”香蕉班”或”彩虹班”。辅导班上,老师鼓励孩子们倾吐内心深处的隐痛,排解因父母离异带来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然而,这样做能否达到学校的初衷,尚不得而知。 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在这方面,父母、老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在不少国家,”心情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这种人格素盾在孩子成人后,运用到社会上去与其他人相处,从而建立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氛围。它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轻松。所以说,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心情教育”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