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个4岁的小男孩,每天被奶奶从幼儿园接回来后都要在楼下独自玩一会儿。 这一天傍晚,李牧妈妈刚把车开进大院,就听见儿童们的叫嚷声.她一眼就看见李牧正和几个男儿童打在一起。儿童们相互揸来撞去,李牧时而在冲击的惯性下被撞得一个趔趄,时而又把个子更矮小的男孩挤倒在地…… 李牧妈妈赶紧下车冲过去揪出儿子,并瞪了其他孩子几眼。其中一个男孩嚷道:“你瞪我干吗?谁让他们不跟我们换奥特曼。” 李牧妈妈更加生气,大声说:“你们真野蛮,再也不准你们和李牧玩了。” 被妈妈领上楼的李牧被警告不准再和那帮儿童玩,不准再打架,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他了。从此,李牧从幼儿园放学后的自由活动被取消了。 一个月后,李牧的老师向李牧妈妈反映,这孩子最近很沉闷,总是一个人待着,怕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李牧妈妈陷入了沉思——难道制止这种“野蛮游戏”,她错了吗? 冲突,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打架。年幼的儿童经常会为了一件玩具、一点小事而跟同伴发生争执。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儿童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儿童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 其实,这种外在行为怡恰是儿童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体现出儿童人性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 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也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儿童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所以,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儿童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为利益冲突而长久地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儿童的最大利益就是追求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为了这种利益,儿童们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 明明十分钟前还哭着说:“我再也不和他玩了。”转眼就跟这个同伴又说又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因此,当儿童之间发生冲突时,无论儿童是打人还是被打,家长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儿童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儿童会逐步适应纷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