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这就是分享的力量。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就是对其人生的一种惩罚。 分享是孩子应该养成的一种良好品质。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要同他的同龄人进行交往。不会分享的孩子,往往与伙伴的交往也不会顺利,进而造成他们感到不容易融入集体之中,不被他人所接纳,继而会感到孤独,性格容易变得封闭、孤僻。而懂得分享的孩子则容易与他的朋友和同学打成一片,并在其中感受到快乐,进而使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合群。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抢一件玩具发生争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意把它给别人玩。孩子的这些行为,无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众多大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更容易养成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让给他人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自私、霸道的人。今后,谁喜欢与这样的人相处、合作呢? 孩子产生“自我中心”的心理,大多数源于父母的私心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爱心献一点儿给别人。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1. 从家庭生活做起 在曰常生活中,家长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比如,当全家人在一起吃水果时,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把水果与爸爸分享,和孩子分享;同时也告诉孩子,可以把他自己手中的水果和爸爸、妈妈分享,并夸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使他体验到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平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忧伤,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分享情感的乐趣。慢慢地,孩子也会把学校中或同伴玩耍时发生的高兴的事、新奇的事讲给大人听。 2. 用移情的手段引导孩子 —些孩子只愿分享他人的东西,不愿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的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弓丨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一位父亲是这样教孩子的。 一次,家里买了花蛤煮汤。儿子特别喜欢吃花蛤,汤一上桌,他就把里面的花蛤全捞走了。爸爸批评他,可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人家喜欢吃嘛,爷爷、奶奶也不喜欢吃,他们都要让我吃。”其实,爷爷、奶奶不是不喜欢吃,只是孙子喜欢吃什么,他们就全让给他吃。于是,爸爸故意把儿子碗里的花蛤夹到自己碗里,并说:“爸爸也喜欢吃花蛤,你的这些花蛤让给爸爸吃好了。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肯定会答应的,是不是?”听爸爸这样说,儿子有点不高兴,可过了一会儿,他却说:“爸爸,你不是说,有好吃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你怎么把花蛤全拿走了?”爸爸 心中暗暗高兴——儿子“中计”便趁机表扬他:“儿子说得真好,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现在,你把这些好吃的花蛤分给大家吃,好吗?” 这时,爷爷、奶奶也意识到孩子的爸爸是在有意教育孩子,当孙子把花蛤夹到他们碗里的时候,他们也配合得很好,急忙夸奖他。受到大家的表扬,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好像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3. 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培养孩子的分享习惯,对于许多父母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然而,一些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发展成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更有甚者,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甚至斥责孩子:“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与人谦让和分享了。 4. 不要强迫孩子 孩子的分享行为必须是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分享来达到体验良好情绪的目的。如果是成人强迫孩子进行分享,孩子体验到的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所以,在孩子不愿意进行分享的时候,父母要及时观察原因,如果是因为物品数量缺乏,或者物品对孩子有特殊的意义,应理解孩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那我真是太高兴了;如果你不愿意,我想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你太珍贵了。当你有更多的时候,你会很高兴与小朋友分享的,是不是呢?”也有的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自我中心意识的限制,会认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呢?”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理解孩子这种思维限制,通过具体事实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不断地接受着新事物,可他们接受得快,遗忘得也快。为了使孩子这种与人分享的行为变成他终身的习惯,家长必须持之以‘恒,从多个方面不断强化孩子的这种良好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