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路上,儿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压力与挫折,父母由于担心儿童受到伤害,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前,便急于替他们扫除一切障碍,期盼儿童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即使父母再怎么保护,呵护在掌心的儿童终有一天会飞出父母的羽翼,展开自己的生活。 与其让他事后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承受加倍的痛苦,不如在儿童刚刚遇到挫折时,就对他进行机会教育。俗话说,“3岁定终身”。幼儿阶段也是孩子个性的确定期,及早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将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困难,从中学习成长。 /收回对儿童的过度关注,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能有所作为,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幸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一项长期的追踪研究:他和助手们对从25万儿童中选出的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进行跟踪调查,30年后,这些儿童中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而有的则穷困潦倒、乞讨街头。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所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态度。如对待自己是自信还是自卑,是自我接纳还是自我否定;对待他人是热情、关爱,还是冷漠、麻木不仁;对待学习和工作是勤奋刻苦,还是自暴自弃,对待财物是节俭、珍惜,还是浪费、暴殄天物。其中,勤奋刻苦.有责任感属于动力性因素,自信和自我接纳属于调节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好比航船的桨和蛇。 金玲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是个十分文静的女孩。到一个生地方时,她从不随便乱动,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也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陌生的人跟她讲话,给她东西,她总是不知如何应答,十分羞怯。在班上,大家也仿佛没有这个人存在。 上课时,金玲从不举手要求发言,或表达某种愿望。她的学习成绩也一般,没有什么特长,是个典型的“乖儿童”。老师们都认为,金玲的这种性格不是“内向”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对儿童的过度关注、过分保护,从而压抑了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在一出生就得到较好的看护和喂养,那么他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安全感,否则就会产生怀疑感^而从儿童开始爬和行走直到5岁这段时间,儿童会表现出主动探索周围世界和凡事都要自己去做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得到保护,就能够形成主动性和自主性,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和羞怯感。 目前,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的过度关注和过分保护。当儿童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时,家长生怕儿童受到意外伤害,怕儿童摔跤,怕儿童磕碰,甚至长时间抱着儿童,不让他下地行走。对儿童的一切事情更是包办代替,给儿童喂饭,帮儿童穿衣服。当儿童执描地坚持要自己做,以至于捅出娄子的时候,家长便会大发脾气,指责和打骂儿童。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就会受到挫伤,容易表现出过多的自责、内疚和羞怯,甚至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儿童,令人讨厌。 儿童有一天总要自己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境的。从小适当地让儿童遭遇一些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可以让儿童在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境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如果家长从小就对儿童过度关注,过分保护,一看到儿童遇到挫折就迫不及待地想伸出援手,帮儿童轻而易举地解决困难,那么儿童就无法学会自己从挫折当中站起来,在面对以后生活的困境时也会不堪一击。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儿童,长大后经常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因此,家长应该收回对儿童的过度关注。只要是儿童有兴趣的事情,就应当鼓励他独立去做。这样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还能使他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