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今天的老人,就是几十年前的年轻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之所以享受着今天的物质生活,其成果大都是前人创造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尊重老人、敬爱老人。 尊老和爱幼一样,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古代的家庭,尊老被列入“孝”的一部分,把敬老、养老当做是家庭成员的重要责任。如今,尊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义务。敬老院是为老人开办的,一些服务行业,如公共汽车、银行等都有尊老项目,国家还设立了“老人节”,到时会开展各项活动,所有这些都是尊老、敬老的具体体现。 有道是,爱人如己,敬人也当如己!不会尊敬老人正反映出他不会尊敬自己’而学习尊敬老人的过程也正是学习尊敬自己的过程。人为什么要尊敬自己呢?因为人格犹如人的衣服,人如果知道赤身露体是羞耻,那就更应当知道失掉人格是更大的羞耻。 俗话说,凡事问三老。是说老人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可以成为我们的引路人和参谋。如果人们想获得经验,吸取教训,为己所用,为什么不向老人学习呢?既然学习了,又有什么理由不敬重他们呢? 然而,社会上不尊老、不敬老的现象也存在着。有的人讨厌老人’认为他们老而无用,身体多病,样子丑陋,是社会的负担; 有的人嫌老人啰嗦,思想和行为与年轻人格格不入;更有甚者,在家庭中辱骂、虐待老人的不孝子孙也时有出现,让老人和社会感到寒心。 尤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尊重老人、不关心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不道德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极坏。有的孩子受不良父母的影响,不喜欢与老人接触,嫌老人丑,嫌老人脏。在日常交往中,也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这些现象实在堪忧。 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人们更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来指导孩子尊敬老人呢? 1.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从小到大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如果家长尊重自己的父母,多关心照顾老人,在给孩子添置衣服的同时,也不忘记老人;如果老人生病了,要及时送到医院,并悉心照料:如果在吃饭的时候,让老人坐在上座,并亲自为老人夹菜:如果平时经常为老人“捶捶背、揉揉肩”……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另外,家长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从前,有一对不孝夫妻,对老人毫不关心,又嫌老人不能干活,打算把老人赶走。 这一天,夫妻二人让老人坐在筐里,抬着他向深山里走去。他们的孩子跟在后面。到了山里,丈夫说:“就扔在这里吧,离家这么远,他肯定回不去了。” 说完,夫妻二人丢下老人和筐子,扭身就走。 老人看到儿子和儿媳这样对待他们,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这时,孩子突然冲父母喊道:“爸爸妈妈,应该把筐子带回去。” 爸爸不解地问:“要这管子干什么?” 孩子回答:“等你和妈妈老了,不能动弹了,我好用它把你们抬到这里来呀。” 孩子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夫妻俩。他们彼此相视了一眼,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心里惭愧起来,立即把老人抬了回去,悉心照料。 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家长如果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利用节日启发诱导 家长可借助老人生日、老人节(重阳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XX节(XX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曰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对这样的回答,家长应予肯定和鼓励,并协助孩子做到。 3. 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产生错觉,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家长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防微杜渐。要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要知道,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 4. 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与老人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做家长的既要教育孩子多与老人交往,也要建议老人多带孩子,主动与孩子多交流,从中增进相互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