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自然依赖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安全屏障,最有力量和办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一切打击和伤害。年幼的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安全网的保护下,逐步建立起自信与自卫的能力,最终脱离父母的安全网,成为一个有心理防护能力、有独立性的人。因此,对一个孩子来说,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应当越来越少,孩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性,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支持他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而非时时被各种恐惧所包围。 然而,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仍对父母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依赖性。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担心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担心是如此之强烈,以致当他与所爱的人不在一起时便会常常为这种担心所困扰,这种担心甚至达到了干扰他正常生活的强度与频繁度,就是不正常的了。 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几代人的爱护和关心集于孩子—身。在家里,孩子就是“太阳”,就是“小皇帝”。没有家长一口一口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吃饭;没有父母哄着、拍着,孩子就不肯睡觉;就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求大人陪着。吃完饭不知道洗碗,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早晨起床根本想不到叠被子,甚至连刷牙也要父母帮着把牙膏挤好;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问家长,要求家长帮助解决,而不是独立思考。如果孩子有了这些坏的习惯,就不能不考虑他是否太过于依赖父母了。 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孩子,容易事事依赖他人,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过分依赖父母和他人的孩子表现出许多不成熟的迹象: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没有主见;总是要别人帮助,屈从他人;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人际交往能力差,孤僻、自我封闭。 过分依赖父母,会使孩子失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他们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造的勇气,自我肯定性较差,总是陷入犹疑不决的困境。在生活中,他们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并且好吃懒做,坐享其成,不思进取。 过分依赖父母,会形成一些特有的生活环境,使孩子缺乏社会安全感,总是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经常受外界的暗示或指使,好像自己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发展出机智应变的能力,更不会有创造性。 纠正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居,能让其自己做的就不要包办代替。美国家庭的做法是:婴儿从一出生就单独睡觉;孩子能够捧奶瓶了,就让他自己捧奶瓶喝奶;让孩子在有围栏的床上自己玩;把孩子放在大便椅上让他自己大便;孩子学步的时候,也是让他自己扶着学步车走路。长大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都自我完成,同时还必须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自己挣钱,成人以后,就完全独立,自己解决生活问题。 2. 对孩子的要求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在幼儿期间,伴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他们肢体活动能力的增强,相应的自主性也开始得到发展,独立性逐渐增强,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许多事情,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3. 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和改过。首先了解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使用一定的策略。比如,许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让父母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总是赖在床上不起,一旦迟到了,反而会责怪父母没有及时把他从床上拉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父亲就对儿子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觉前上好闹钟,早晨自己起床,没有人再叫你了,迟到了只能由你自己负责。”当然这位父亲对儿子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儿子能行。第二天,闹钟一响,儿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位父亲运用了一个小技巧,很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的做法是值得其他父母借鉴的。 一位业绩辉煌的公司老板曾说过,他准备让自己即将毕业的儿子先到别的企业里工作,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这位老板的做法应该受到赞赏,相信他的儿子将来会有所成就,最起码不会比早早就藏到父亲的庇护伞下的人差。家长一定要记住:一个人一旦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他就算踏上了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