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道德意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孩子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了道德认识,还需要意志的努力,才能成为实际行动。优良的道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经过培养和自我锻炼发展起来的。 例如,孩子在街上拾到了东西,是交给警察叔叔,还是自己留下?孩子的头脑中会产生道德动机的挣扎。最后,孩子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了不道德的动机,决定把东西交给警察叔叔。这就是道德意志的力量。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主要特点是对外界诱惑缺乏抵抗能力。 有的孩子上课经常迟到,原因是他好在上学路上东游西逛。老师多次批评,父母也督促他上学路上要抓紧时间,要按时到校。但当他一个人上学去时,路上的热闹景象往往扯住了他的脚步:这儿有专卖小金鱼的,那儿有外地耍猴儿的……“没关系,看一会儿再去幼儿园。”于是,他又迟到了。 这样的孩子违犯纪律是由于缺乏自制力,孩子自己也知道要按时到校,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可以说是明知故犯吧。看来,在小学阶段重视孩子道德意志力的培养,对孩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个叫小明的孩子有随地乱扔东西的毛病,有一天上街,爸爸指着正在清扫马路的工人对小明说:“小明,你看清洁工人阿姨扫地多么费力,咱们可不能随地乱扔东西了。要爱护阿姨的劳动成果!”从这以后,小明慢慢改正了缺点,而且有时还会打扫教室卫生,或者扫扫宿舍楼里的楼道。 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首先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榜样。父母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作为孩子行为道德的榜样。本校、本年级、本班的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小学生,或本街道、本大院里的好孩子,尤其可以作为榜样。孩子有近在眼前的榜样,能够把从榜样行为受到的强化转变为自我强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当然,也可以利用反面事例来教育孩子,从别人的行动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和反面互为补充。这样,孩子的道德意志力会逐步增强,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会逐步形成。 孩子道德意志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密切配合,在从家庭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培养。孩子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还必须懂得怎样去完成道德行动的具体要求和方式。 例如,父母要告诉孩子怎样对待父母和亲属,来了客人怎么待客,怎么行礼、问候,表示歉意的方法,怎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见了熟人怎么主动打招呼,必要时家长还要进行示范表演。要重视培养孩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要教育孩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乱涂黑板和不乱画墙壁、不攀折花木,到公园和名胜地旅游时不乱刻乱画。 不少孩子缺乏道德的行为习惯是在小学期间慢慢养成的,所以,父母在平时首先要正面教育孩子,使他们懂得遵守纪律、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意义。这还不够,还要经常对他们提出要求,训练他们完成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比如,在家里可以教孩子儿歌:“背起小书包,准时到幼儿园。上课用心听,开动小脑筋。下课好好玩,不吵又不闹。人人齐努力,做棵好苗苗。”等等。 另外,父母要了解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以便提出符合孩子实际程度的不同难度的要求。一至三四年级孩子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和父母的要求下,或是在榜样的影响下实现的,也就是说,主要依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心的自觉。到五六年级时,孩子对道德的认识提高了,就能逐步把外来的作用变为自己内心的力量,依靠道德意志的力量使自己遵守幼儿园和社会的道德道德规范,自觉克服不良道德行为。 另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就说遵守纪律吧,一年级小学生要有组织地排队进教室,上课前准备好各种文具,手背在身后安静地等候老师来上课。这些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做到的: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活动,就是复杂的行为了,以此来要求低年级学生就不合适了。 在培养孩子道德意志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估计到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不稳定、不巩固的,有时还会有反复。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做到礼貌待人、热爱劳动、给大家做好事,但回到家里就全变了,对父母不礼貌,不爱做家事。 有的学生在班主任上课时能遵守课堂纪律,在其他老师上课时就不注意听讲或做小动作。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要到小学中高年级后,在幼儿园、家庭及社会共同教育关怀下才日益稳定下来,最终成为一种匕好的道德习惯:所以父母和老师要密切配合,口径一致,要求一致,始终不渝地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志,并且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地有意识地训练他们意志品质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克制力,增强他们的坚持性。 来自《你的孩子是天才》 主编:林馥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