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育儿百科_育儿知识_

不做“唠叨”妈妈

时间:2013-08-11 15:11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编辑组 点击:
分享到:
如果你问孩子,你最烦妈妈什么?多数孩子都会回答:唠叨。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说了好多遍啦!女儿跺着脚,对妈妈哀求道。 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趼啦!
如果你问孩子,你最烦妈妈什么?多数孩子都会回答:唠叨。“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说了好多遍啦!”女儿跺着脚,对妈妈哀求道。
 
“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趼啦!真是烦死了!”儿子梧住耳朵,对着母亲吼。
 
这样的镜头相信在不少家庭中出现过。不少母亲特别喜欢对孩子唠叨。有资料显示,天津市妇联儿童部从千余名儿童心理问卷调査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唠叨成了母亲的通病。
 
经调査,孩子对妈妈的满意和敬仰程度,平均只有50分。妈妈整日操劳,对孩子真可谓是鞠躬尽瘁,为什么孩子还不满意呢?孩子们最大的意见是妈妈太爱喫叨。有的孩子说:“我妈要是不唠叨,我什么都会做得好,她越唠叨,我越不愿做,好心情都被妈妈唠叨没有了。”有的孩子说:“妈妈整天榜叨个没完,进门就喷叨,真烦,弄得我一天到晚紧张兮兮的,总有失败感,好像自己总也做不对事情。”……
妈妈喷叨,总以为是对孩子负责,其实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为什么不改一改呢?有一句口号提得很好,让年轻人抓紧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从自己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印象最深,比妈妈喷叨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孩子上学时,妈妈叮嘱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听起来没错,但经常说效果就会越来越差。
 
美国父母送孩子出门上学时,常一边吻别孩子,一边说享受乐趣。别小看这句话,它会给孩子和自己带来一个好心情,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怎能学不好呢,家长应该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出发,时常提醒自己不做唠叨妈妈。
 
1.出于关心的呵护式唠叨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孩子的本能。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断提醒。这类母亲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受点苦,去经历风雨,不放心他独立做事。唠叨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一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成了一句空话。   
 
2.出于催促的命令式唠叨   
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身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认为他需要人催促,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能动—下。于是,“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的命令声在孩子耳边定时响起。当然,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来说,父母适当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当催促过多过量,孩子就算听从你了,也会在内心对你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孩子心里长期潜伏着这种负面情绪对身心不利,不容易养成幵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和积被的处世态度。
 
3.出于习惯的批评式唠叨
在家习惯了对家庭成员比如丈夫的唠叨,自然也会对其他成员不停地嘆叨。也有的和母亲本人喜欢说个不停的性格有关。这类母亲把唠叨紧紧挂在嘴边,怕孩子不上进,怕还会再犯错,但效果是,与孩子疏远了心理上的距离,因为没有孩子喜欢听你不断的批评和指责。
 
4.出于发泄的不满式唠叨
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或者战火不断),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髙等,都会影响到母亲的情绪,而母亲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母亲,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发脾气。这类母亲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成了她的出气筒,根本体会不到孩子的心情,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受伤的只能是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厌倦和反抗,使他的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当孩子不听话,不照母亲要求做事时,心烦意乱的妈妈便会反反复复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不安不耐烦到反感讨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我偏这样做”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应该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但是,用唠叨来表示爱,效果会怎样呢?不管是哪种唠叨,唠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趼”了: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语首先会在心理上产生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一一因为你给孩子吃的“药”过多了,孩子产生了“免疫力”。母亲总对孩子不放心,怕他做不好,以为唠叨可以约束孩子,提醒出差错。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说十次不一定比说一次有效。
 
而听多了没完没了的批评指责呢,会让孩子树起心理防护墙,从心里开始抗拒你,要么想办法躲开你,因为他内心痛苦;要么和你对抗,吵架,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或恶化。孩子的忍耐程度也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孩子的心理也会承受不了,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你的威信也在你的唠叨声中渐渐失去,这就是超限效应。
 
那么母亲们,该如何避免这类唠叨呢?

 
1.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做
不要把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要让孩子去经受一点风雨,吃一点苦头。比如孩子总是玩得太晚才睡,第二天起不了床,说了多次不听,那早上就不叫他,就让他上学迟到一次呗!这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把多次的唠叨换成你一次的“狠心”,把不放心的提醒换成坚决的行动,往往效果会更好。
 
2.方式富于变化
当孩子做不好,或有缺点,确实需要父母的提醒和说教时,父母的语言要注意富于变化,要丰富多样。不能总是单调的那几句翻来覆去地说。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同一语言的反复刺激会让大脑感到就疲惫,产生心理惰性,降低了孩子对你的语言的吸收率和主动接受程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方法灵活多样的
教育孩子并不是只有语言一种方法,也可以是表情教育,用沉默,用眼睛表示你的愤怒,有时沉默比语言的重复更有震慑力。比如孩子总『是乱扔吃剩的果皮,你可以用手指着果皮,示意他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也可以是旁敲侧击,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启发孩子怎么做;也可以给孩子一个闹钟,用闹钟来代替你的喷叨。比如,要规定孩子几点开始做作业,可在旁边放一个小闹钟,等闹钟一响,孩子就该关电视了。
 
妈妈应向那些聪明的父亲学习,批评不在话多,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对孩子的过错,应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非要再次枇评也必须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会避免孩子“皮皮塌塌”,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极表现,而孩子的厌烦或反抗的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