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的爱心、同情心、道德感、执行正义的能力够吗? 如果家长打、骂孩子、用言语恐吓贬低孩子,孩子不光对家长冷漠疏远,还会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别人。如果家长对别人的痛苦、困难无动于衷,那就别想自己的孩子爱心充沛。 孩子看见父母自私对人,自然就会学。很多我认识的家庭,都把孩子的孝道归功于孩子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善待家长。我刚刚从中国看我的父亲回来,社区里六十多岁的朋友安第一句话就是,"莉莉看了你这样做该受到多么好的影响! 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不够正义,孩子也学不到道德。比如自己和孩子冲突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死不认错,那孩子学不到正义。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一味护着自己的孩子,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自己的孩子,或者只是采用过于简单的条框("你大他小""你是主人他是客人"),孩子也学不到正义。 如果家长正义感、换位思考能力不够,会给孩子造成不该有的伤害。夫妻离异有时不可避免,但是一方如果缺乏正义感、以自我为中心、过度沉迷于自己的负面情绪,会加深对孩子的伤害。为了避免和抚养方打交道而再也不见孩子,抚养方因为对方不给抚养费而不让孩子见另一个家长,孩子和亲尺的天然联系就舰硬地切断了。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问自己"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孩子需要的是你自己特别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但是你还是克服自己的情绪帮他达成目的,你就因为正义感强而提升了自己。 二 家长之间,家长和亲属之间有足够的安全感吗? 家长作为家庭的一员,希望自己被别的成员在乎、尊重。当感觉这个希望被满足时,安全感就强。反之,安全感就受到威胁。这些别的成员包括配偶,配偶的家长和自己的孩子。 一个每周工作五天的妈妈,孩子主要由保姆带。当她工作一天疲劳地回到家让保姆下班时,孩子却哭着不让保姆走。这时妈妈也许会感到自己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受到了挑战,产生和孩子关系的不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老黏着妈妈而拒绝和不常亲子的爸爸亲热,爸爸的安全感也会受到挑战。安全感强的家长会这样想:孩子会和照顾自己多的那个人亲,天经地义。自己要继续维护孩子和主要照顾人的一份感情。 而自己,持续地和孩子一起生活,加强亲子质量,日久天长,终究也会赢得孩子的心。孩子的心可以装下很多人,孩子和每个人的关系都是特殊的,是没有别人可以替代的。家长的安全感来自相信自己在孩子心中占据不是唯一但很特殊的一席之地,这是心灵成熟的表现。 夫妻之间的安全感弥漫在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安全感强的父母之间相处和睦,孩子看到妈妈觉得爸爸会给她带来安全,孩子也觉得爸爸会给自己带来安全。当孩子看到一个家长怀疑另一个家长,或一个家长粗暴对待另一个家长,孩子便学到家庭成员之间都是不可信任的,家也是个不安全的地方。 三 作为家长,我们好奇、好问、好探索、喜欢解决问题吗? 思维开放、爱思考的家长是孩子对社会和人持续思考、学习最好的老师。 我们会在匆匆行走时驻足欣赏一下路边的一丛花吗?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树上的一个鸟窝吗?我们会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雪团成雪球吗?我们会喜欢听哗晔的水流声吗?我们会贪婪地呼吸几口带泥土青草味的空气吗?如果家长对自然万物也好奇,那孩子的出现会突然让我们多了个随叫随到的玩伴,而孩子在探索世界时就有了一个良师益友。如果我们已经没有这种兴趣和敏锐了,那就多跟着孩子,让孩子指给我们看大自然的美丽,让孩子的五官来唤醒我们已经沉睡了的知觉。 四 我们碰到问题会不急不躁、锲而不舍地解决吗? 如果我们轻易放弃、畏惧不前,又如何希望孩子变成个积极的问题解决者?我们会选择容易但歪斜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吗?如果是,那又如何希望孩子能长成社会大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当我们对周围的人、事快速下结论,"这个人神经病","别理她,他有毛病",我们就没有表现出对人性的好奇。当我们不马上下结论,多听听一个人抱怨另一个人时有什么依据,问点问题多了解些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观点"他是这么想的,但是,她又是那么想的",我们就表现出『对人性、人际关系的好奇,孩子也会跟着一起观察、思考,学到社会知识。孩子、成年人真正良好的社交能力来自对复杂、多变情境中人的动机、出发点的准确判断,以及由之产生的相应对策。教孩子"有礼貌"、"听话"、"忍让"、"别让别人欺负"只涉及人际关系汪洋大海的皮毛。 五 我们有良好的情绪、行为自调能力和良好的注意力吗? 如果家长一次地地发火、出口伤人,孩子会以为这就是解决问题之道。 如果家长一次次戒烟、戒酒、戒网不成,不能持久积极地专注某一件对家人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就很难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注意力。家长自己一会儿看电脑一会儿看电视,但是要求孩子好好做作业;家长自己玩牌搓麻,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会多困惑? 家长自控能力不强有时会导致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不一。今天自己放松了、高兴了就对孩子管得松些,明天紧张了、感觉压力大了就过度管束孩子。孩子被管糊涂了,或者说被管聪明了,变成了会钻空子的孩子。 六 我们擅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绪吗? 如果是,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是,我们能挑战自己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和思维吗?"那个人真可怜,我想帮他一下,但又怕他是骗人的。"那你就向孩子揭示了一个现象的复杂性,促进了孩子的思考。"你这事做得不对,我很生气,真想打你几下,但知道那样会伤害你。你先到一边去,让我冷静一下。""孩子,我错了。我没有想清楚就行动了。"如果觉得这种话很难说出口,就从简单的开始说,把语言一点点地利用起来。 每个人做家长都有漫长的发展过程,性格中带有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痕迹。一次在地铁里遇到一个几年不见的女孩,巳经是个亭亭玉立的高中生了。我问她喜欢自己的学校吗,她由衷地赞叹说:"我很喜欢我的老师们。他们总是不断地学习成长。"学生和家长认为最好的老师是那些不断学习成长的老师,依此类推,最好的家长应该是那些不断学习成长的家长。如果小孩子有这个反思能力,我想他们很多会说:"我喜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总是不断地学习成长。 当家长面对育儿过程中的一个个新情况、新挑战,总是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就给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人生礼物一不断地自我完善,"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这个老师是孩子和由孩子引发的生活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