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位学者对于“人在悲伤时为何会流泪”的问题的研究答案是:“人并不是因为悲伤所以流泪,而是因为流泪所以感到悲伤。”听起来也许有点类似禅的问答,但是,每个人却都可以由此窥知人类的心理。若依这种说法,那么念书一事,就变成了“孩子并不是因为讨厌念书所以不会念,而是因为不会念所以才讨厌念书”。 我们试着把这种心理具体化吧!这是以美国两所小学为对象所作的调査,虽然都是小学,但其中之一几乎都是优秀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童毕业后都继续升学,另一所小学的学生,则问题严重,毕业生大多进了少年管教所。探究后者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发现,这所幼儿园的学生经常挨骂,孩子们心想反正都是挨骂,干脆进少年管教所吧! 换句话说,孩子之所以会步人歧途,并不在于能力或性格,其最大原因乃是“做什么都一样”的“失败经验”。 由上述例子可以得知,要治疗孩子的厌学症,必须避免孩子产生“不会做”的失败经验。而让他体验“会做”的成功经验,进而“因为会做,所以喜欢念书。” 对孩子而言,“成功经验”是面对事情时的自信营养剂。不爱念书的孩子,容易认为“我不会”,如果让他有一次“成功的经验”,那么他对念书的态度一定会有所改变。 1.当孩子失去自信时,再让他试着去做从荊做过的问题。 当孩子说“我不会”、“我不懂”时,各位妈妈也许会想尽办法将“不会”、不懂”的问题变成“会做”、“能懂”的问题,认为如此努力的方法是不会错的。但是,事实上,这种手法会使孩子“不懂”、“不会”的感觉加强,因而经常失去自信。 如此一来,便开始了恶性循环,为了及时制止这种反复不断的情形,在不使孩子感觉疲累的情况下,可以试着拿出以前的问题(可让孩子得满分的问题〉,让孩子再做一次,不管是一个学期前学的或是一年前记忆过的东西。孩子会在题目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会做”的成就感,享受得到正解后的快感,这种“成功的经验”会恢复他的自信。但是在都会的范围内,可以补充不会的部分,如此便有去除阻碍前进的瓶颈。 2.先念喜欢的科目,接着便能克服不太会的科目。 举个例来说,写暑假作业时,有许多父母会让孩子先做不太会做的科目,把喜欢的科目留待最后再做。若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年,一开始便受到挫折,当然没有喜欢念书的兴趣。 所以,在刚开始的前几天,让他做喜欢做的科目,如同“吃零食”般,这也是方法之一。一开始便得到“会做”的经验,再将这种情绪延伸,也许就不会排斥不喜欢的科目,而努力去做。 虽然常听人说“开头很重要”,但我时常体验到舍去快步调的开始,其后仍进行得很顺利的事。相反,如果一开始便受到挫折,其后再怎么顺利也会很辛苦,而念书也是相同的道理。 3.让他集中精神只念一科,享受得满分的喜悦。 某种经验的情绪会传染到其他的经验,在心理学上称为“泛化”。成功的经验之所以是治疗厌学症的有效方法,乃是因为,由这科得到的自信会“泛化”至其他的科目。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舍弃其他科目,专心念一科,也应具有效果。如果在这科的测验中得到满分,那么这种“得满分的经验”,便会“泛化”其他科目,自会引起孩子念书的欲望。说来该是“一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联想吧! 另外,让孩子了解到“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的意义,可说是这个方法的另一好处吧! 4.让他看3天的漫画,以便让他体会除了念书之外的成功经验。 试着让孩子以3天时间做他喜欢做的事,如看3天漫画,如何呢?如果能看3天漫画真是太好了!如果能因此让孩子确认自己的实力,那么自信一定能由此而生。这份自信会对念书带来好的影响,也许是让他喜欢念书的第一步哦! 来自《你的孩子是天才》 主编:林馥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