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接唱的方式表现歌曲。 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渐强渐弱信号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表现,体验合作和创编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 (1)会唱歌曲《买菜》。 (2)对于做蔬菜汤需要的材料及整个过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材料准备 (1)《买菜》的音乐。 (2)代表三种蔬菜的即时贴(土豆、洋葱、番茄)。 三、教学过程 (一)买菜 1、情景导入,经验回忆 T:大家都知道蔬菜的营养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厨师,烧一锅美味的蔬菜汤吧?做蔬菜汤,先要做一件什么事? 幼1:买菜。 幼2:然后要把菜洗 幼3:切一切菜。 幼4:最后就能烧汤了。 2.复习歌曲《买菜》 (1)集体演唱歌曲 T:哦,那我们先去买菜,用好听的歌声告诉大家都买了什么菜。 (2)分句指导 T:小弟弟小妹妹是怎样去买菜的?心情怎么样? 幼:他们很高兴的。 T:是呀,他们蹦蹦跳跳地提着篮子去菜场了。(老师示范歌曲第一句:小弟弟小妹妹快快来,引导幼儿吐字轻巧) T:他们买了什么蔬菜? 幼:番茄、土豆、洋葱。 T:哦,要把它们介绍清楚,这些蔬菜又大又圆才新鲜。(引导幼儿唱歌曲第三句:番茄红、土豆圆、洋葱香时调整口型。) (3)完整演唱 T:我们再去买一次,开开心心地买新鲜的蔬菜。(引导幼儿对刚才演唱时出现的问题自我调整,完整表现歌曲。) (4)接唱歌曲 T:小弟弟小妹妹一起去买菜可高兴啦!他们边唱边说,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 (师幼配合,老师示范演唱接唱部分歌词。) 幼1:我听到“来了”。 幼2:还有“好来”。 幼3:我还听到“哈”。 幼4:还有一起去买菜的时候有“哎”。 T:听一听,他们是什么时候说的?唱到哪一个字的时候,要说了? (再次师幼配合,示范演唱接唱部分歌词。) 幼1:唱好第一句的时候是说“来了”。 幼2:最后是说“哈”。 T:“哎”什么时候说? ’ . 幼3:是唱好大家一起去买菜以后说的。 幼4:番茄红、土豆圆、洋葱香后面就要说“好来”。 T:好那我们也来试一试,我买菜,你们说话。(尝试和老师接唱) T:一半买菜,一半说话。(幼儿分成两组,尝试接唱。) (二)洗菜、切菜 1.洗菜 (1)集体探索 T:菜买好了,做蔬菜汤之前还要做一件什么事? 幼:要把菜洗一洗。 T:想一想你洗什么蔬菜,怎么洗?用动作告诉大家。听着音乐试试看。(幼儿听音乐探索创编洗菜的动作,老师巡回观察。) (2)个别交流和分享 T:刚才看到有几个小厨师把蔬菜洗得真干净,他们听着音乐仔细地洗,我们请他们来洗给大家看看。 幼1:我洗的是土豆,搓搓搓搓。 (一手握拳放在胸前,另一手也握拳由身体方向往外来回搓动。) T:土豆两头搓过了,中间再来搓一搓。(帮助幼儿补充丰富动作,在从上往下搓的动作基础上再补充两手相对搓一搓的动作。 T:我们一起来洗一洗番茄吧。(引导幼儿跟音乐模仿幼1的动作。) T:我们看看X X洗的是什么蔬菜,是怎么洗的。 幼2:洗洗洗洗洗洗洗,两手搓宵状动作。 幼2:好像是洗圆圆的东西,因为手指是弯的。 幼2:我洗的是土豆。 T:一边洗一边把土豆的皮刨掉吧,洗洗洗洗刨刨刨。 T:我们一起来洗土豆吧。(引导幼儿跟音乐模仿幼2的动作。) T:我们再来看看X X怎么洗菜的。 幼3:我洗的菜和他们不一样,洗的是洋葱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掰开掰开。 T:他洗得真仔细,我们也来试一试。 (3)再次集体创编 T: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把蔬菜洗干净,看看谁能用和别人不一样的办法洗。(引导幼儿在刚才个体分享的基础上自主创编不同的动作,配合音乐动作表现。 2.切菜 (1)集体讨论 创编节奏型1: T:洗完菜就能烧汤了吗?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幼:还要切菜 T:你们怎样切菜? 幼1:我想切土豆, T:我们一起切土豆。 创编节奏型2: T:还有不同的切法吗? 幼2:我来切蕃茄。 T:切蕃茄能不能有快有慢呢? T:噢,有快有慢了我们一起试一试。(老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模仿幼2的节奏动作并配上节奏。) 创编节奏型3: T:还有没有不同的? 幼3:我把洋葱切成丝。 T:洋葱的丝切得真细,我们一起切切看。(老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模仿幼3的节奏动作并配上节奏。) (2)集体探索 T:我们一起来做切菜的准备工作,看着菜,听着音乐,切得稳当一点,小心手。(引导幼儿听着音乐自编切菜的节奏动作。) (三)烧蔬菜汤 1.感受理解音乐,初步创编动作。 (1)欣赏理解音乐(感受强弱) T: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准备烧汤,怎么烧? 幼:先在锅子里放点水,再把菜放进去。 T:对呀,拿个锅子,放上水,放入蔬菜,打开煤气开关就开始煮汤了。(配合音乐伴奏,不同旋律代表拿锅、倒水、放蔬菜及开煤气的过程。) T:水滚了锅里的蔬菜会怎样? 幼:蔬菜会在水里动来动去。 T:我们听一听,一开始时候水怎么样?后来有什么变化?开了以后又怎么样了? (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强弱。) T:你听到什么变化? 幼1:音乐开始是轻的,后来变响了。 T:音乐轻的时候代表什么?响的时候又代表什么? 幼2:轻的时候代表水还没有热,后来慢慢响了说明水越来越热了,然后就烧开了。 T:最后音乐停了代表什么? 幼:代表汤烧好了,把开关关掉了。 (2)创编动作 T:如果你是蔬菜你怎么动,试试看。(引导幼儿扮演蔬菜,自由创编动作表现蔬菜在锅里滚动时的状态。 (3)个别分享。 T:你们做的是什么蔬菜? 幼1:(幼儿动作表现)我做的是番茄,一块块地滚来滚去的。 T:我们再来猜猜她是什么蔬菜? 幼2:(幼儿动作表现) T:什么蔬菜在水里是扭来扭去的。 幼:我猜是洋葱。 幼2:我是洋葱,切成一丝一丝的,煮汤的时候就是扭来扭去的。 T:还有谁也来试试不一样的动作。 幼3:我是土豆。(幼儿动作表现) 2.讨论分享 T:我们一起来烧蔬菜汤,想好你要做的蔬菜,听着音乐在锅子里跳舞。 (集体游戏一次,教师跟音乐作打开煤气状,引导幼儿从静止的“菜”,随着教师渐强渐弱的音乐,从慢慢的滚起来到最后不停地动。教师关掉煤气,幼儿扮的二菜”慢慢地停下来。) T:开关关掉后汤里的蔬菜会不会马上停? 幼1:不会的,蔬菜要摇一摇再停。 T:对呀,火虽然关了,但蔬菜还会在锅子里动,才慢慢地停下来,怎么做? (请一位幼儿示范:随音乐的变化,身体动得越来越夸张,然后又慢慢地平静下来。) T:菜沾底了就会焦掉,怎样让菜不粘底呢? 幼:要不停地翻一翻就不会粘底了。 T:是呀,脚要动,就不会粘。 3.集体探索(老师语言提示) T:我们再来烧一锅美味的蔬菜汤,想好你想扮演哪种蔬菜,上来选蔬菜的标记贴在自己的胸口,在位置上准备。 (出示即时贴的蔬菜标记,幼儿自主选择并粘贴。) T:(老师根据音乐做放锅、倒水动作)先放番茄,跳到锅里没有声音(扮演番茄的幼儿跳入“锅内”),再放土豆(贴土豆标记的幼儿跳入“锅内”),最后放入一丝丝的洋葱(扮演洋葱的幼儿跳入“锅内”) 幼儿创编动作,随音乐的渐强渐弱表现蔬菜在汤里的样子。 T:这块番茄真好吃(肯定动作跟音乐的幼儿),这根洋葱很香(鼓励动作和别人不一样的幼儿) T:脚要动,不然就要粘底了。 T:这块土豆和番茄别挤到一起了,粘住不好吃了。(提示幼儿分散动作注意空间距离) T:汤烧好了,别动,撒点胡椒粉,放点盐,尝一尝,真鲜呀。(引导幼儿自己创编摆一个结束动作。) 4.再次集体探索(老师动作提示) T:这次我用动作来提醒你们,你们听着音乐,想各种动作不要让蔬菜粘底。 (教师听乐曲作搬锅、倒水、开煤气的动作;分别出示三个信号手势,圆的是土豆,椭圆的是番茄,一丝一丝的是洋葱,提醒扮演不同蔬菜的幼儿分别跳进“锅”中,随着乐曲的强弱变化,将汤做成。教师加盐、味精、调料等。) (四)集体完整表现从买菜到烧汤的整个过程 T:晚上睡了一觉,早上起床肚子饿了,想起昨天的汤太好喝,我们再去买点蔬菜烧一锅美味的蔬菜汤吧、(引导幼儿一段唱歌曲《买菜》、一段动作表现洗菜、一段节奏表现切菜,最后扮演蔬菜跟着旋律动作表现烧汤。) T:这么美味又有营养的蔬菜汤,让我们盛一碗给弟弟妹妹也尝一尝吧。 (引导幼儿端碗出活动室。) 活动分析 一、从活动材料出发进行分析 一方面,单纯地从活动材料看:整个活动紧紧把握学科特质,结合音乐元素,运用了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展现特定的生活事件——制作蔬菜汤。买菜、洗菜、切菜、烧汤是一个连续的场景,老师通过唱歌、节奏动作、音乐欣赏动作表现等形式,用音乐的语言述说生活事件,犹如一出儿童音乐剧。特别是活动主体部分“烧蔬菜汤”,将音乐欣赏和生活情景相联结,用不同的旋律表现放锅子、倒水、放蔬菜的环节,用渐强渐弱表现蔬菜汤从不开到煮沸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理解音乐,将煮汤的情景和音乐之间搭起互通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另一方面,从材料对幼儿产生的作用来看:摆脱了音乐活动技能为主的禁锢,以创造想象为切入口,在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的支持下,通过节奏创编、动作创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创编中不仅有音乐元素的再创造,也有动作的再创造。例如:创编切菜的动作属于节奏创造,幼儿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上相应的自编节奏,切土豆切蕃茄 ;洋葱切丝 不同的孩子创编的节奏都各不相同。而烧蔬菜汤时则主要运用了肢体动作表现,孩子们将他们平时观察到的蔬菜在锅子中翻滚的样子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动作展现,在现实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二、从老师发挥引导性方面分析 1.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在有效互动中引导幼儿探索、修正、提升。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老师的引导性,有意识地营造有效互动的机会,在互动中为幼儿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引导幼儿自我调整和自我修正,使经验和能力不断地获得提升。 活动中老师为孩子搭建了三个“探索”平台,例如:第一环节歌曲《买菜》是已有经验,通过师生合作探索分组接唱的表现形式,在感受新形式的时候老师并未急于告诉幼儿该怎样唱,而是让幼儿感受寻找接唱的两个关键——接唱什么、什么时候接唱,幼儿通过自己探索解决这两个重点,这是老师创设的第一个探索平台。接着第二环节是洗菜切菜,引导孩子创编出四拍规律的洗菜和切菜的节奏动作,幼儿在这里需要探索的是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平时看到爸爸妈妈洗菜切菜的动作)与音乐经验(各种不同节奏型)相结合,综合性地表现出有节奏的洗菜切菜的动作。幼儿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条件(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并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便是老师创设的第二个探索平台。第三环节主要表现烧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探索点在于如何扮演各种蔬菜的角色,运用动作表现音乐《蔬菜汤》。幼儿扮演的角色不同,蔬菜的形态各异,因此选择恰当的动作是关键。一块块的土豆和一丝丝的洋葱动作表现方式肯定不同,每个孩子还需要创编与同伴不同的动作,动作和音乐配合又是关键,孩子们还要将创编的动作装入到旋律节奏之中。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背后”,给予他们思考的余地和实践的空间。 2.支持幼儿自我修正 当幼儿走在探索的大路上遇到岔路时,为了让幼儿掌握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选择运用迂回的战术,间接提示幼儿问题所在,支持幼儿进行自我修正。例如:在第三环节烧汤中,幼儿需要创编动作随音乐的渐强渐弱表现蔬菜在汤里的样子。老师运用情景语言支持幼儿进行自我调整,当发现幼儿只是关注手上动作忽视脚的动作时,立即说“脚要动,不然就要粘底了”;当发现几名幼儿挤在一起时,老师用“这块土豆和番茄别挤到一起了,粘住不好吃了”,提示幼儿分散做动作,注意调整空间距离;当发现有一位幼儿由于过分关注蔬菜在锅里翻滚的有趣情景而忽视动作和音乐的配合,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操作时,老师立即说:“这块土豆有点烂掉,烂掉的土豆可不好吃,要捞出锅子。”这名幼儿马上知道自己关注点有所偏差,立即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听着音乐做动作。这些例子都说明孩子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老师需要做的是在观察到问题后,间接点出问题所在,让幼儿尝试自己调整。 3.推进幼儿不断提升 幼儿的创造可谓是原生态的资源,要使他们在原始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老师适当地给予推进;例如:在创编切菜的环节中,当老师问到还有没有不同的切法时,有位幼儿主动举手说:我来切洋葱 老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觉得该名幼儿有能力创编出更复杂的节奏,于是进一步问:“切洋葱能不能有快有慢呢?”该幼儿立刻心领神会,再次进行创编,编出了 又如:探索烧汤过程时,在幼儿初步探索不同形态蔬菜用不同动作表现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示“开关关掉后汤里的蔬菜会不会马上停?”幼儿马上想到“火虽然关了,但蔬菜还会在锅子里动,是慢慢地停下来”。于是幼儿表现:蔬菜随音乐强弱的变化,身体动得越来越夸张,然后听到关火的旋律后慢慢地平静下来。孩子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蔬菜翻滚的状态,而关火后蔬菜逐步随着沸腾的汤降温而平静是孩子容易忽略的一点,老师抓住了这个点,进一步推进幼儿获得经验的提升。 4.挖掘幼儿思维火花,有效地传递信息 老师发挥引导性,使个体经验转化集体经验,在互动中挖掘幼儿思维火花,共同分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使个体借鉴别人经验后有更高层次的再创造。例如:洗菜的时候,老师先集体操作创编,然后请了几位节奏比较稳,并且创编出不同节奏的幼儿与大家分享,虽然只挑选了三个节奏型:洗蕃茄“搓搓搓搓”,洗土豆“洗洗洗洗刨刨刨” 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掰开掰开,但示范这三个节奏型给予同伴的启示是:洗不同的菜用不同的节奏和动作并配合音乐,洗菜的动作可以有方向性的变化,于是再次操作的时候孩子们又变化出了很多不同的节奏动作。除此之外,在切菜、烧汤动作的创编中,老师也同样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放到集体面前和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正是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思路,进一步点,燃了思维的火种,并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产生更多的创意。 因此,在综合性音乐活动“蔬菜汤”中,材料、幼儿、老师三者之间拥有的是良性的有生命力的互动。老师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及已有经验和能力,在幼儿自由表现生活经验及感受的开放性进程中,接纳幼儿的创意,在集体探索和个体创造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给予适时支持提升,使得幼儿在有目的的探索中不断地获得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