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依据 在“有趣的乐器”板块中已经出现了瑶族舞曲的活动,那个是基于欣赏的基础上,利用乐器表现的手段对《瑶族舞曲》进行再次展现,因此,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了解结构在先,乐器表现在后,步步递进。 作品简析 《瑶族舞曲》是一部颇具民族风味的作品。此曲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生动地描绘出瑶家人欢庆节日的喜庆场面。其中乐曲结构呈朋A特点,既有重复又有变化,利于幼儿欣赏。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听听、说说、动动感受《瑶族舞曲》的音乐形象,引导幼儿找出乐曲结构。 二、活动准备 1.对少数民族瑶族有一定的了解。 2.瑶族叔叔阿姨跳舞唱歌的场景PPT。 3.配乐朗诵录音磁带《瑶族舞曲》。 三、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理解乐曲内容找出主要音乐形象) 1、初步完整听赏 T: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大家庭,今天有一个民族的叔叔阿姨边跳舞边来做客。(引导幼儿完整听赏乐曲) 2.再次完整听赏并想象 T:这首乐曲的名字叫《瑶族舞曲》,是什么少数民族的? 我们再来听一听,音乐中瑶族叔叔阿姨在干什么? T:再次完整欣赏,引导幼儿想象音乐中的情景。 3.看图片完整听赏 T:(出示PPT)叔叔阿姨们唱歌跳舞,我们边看边听,乐曲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看瑶族人民唱歌跳舞的画面,有长鼓、芦笙、小河、树、竹楼、晚霞等等,同时感受乐曲速度是否有变化。) 4.再次完整欣赏,配乐朗诵。(边看画面、边听配乐朗诵。) 5.再次完整欣赏,看瑶族舞蹈。 T:瑶族的舞蹈真美,老师也来学一学。(再次完整欣赏音乐,边看画面边听音乐,边看老师自编瑶族舞蹈,让幼儿整体欣赏。 (二)分段欣赏(引导幼儿在欣赏乐曲中熟悉乐曲结构) 1、第一段 T:这段音乐速度怎么样?这段音乐叔叔阿姨会跳怎样的舞? (再次欣赏第一段,引导幼儿发现音乐是慢的,跳着优美的舞蹈。) 2.第二段 T: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叔叔阿姨又会怎样跳舞? (再次欣赏第二段,通过比较鼓励幼儿发现音乐变快,跳着欢快的舞蹈。) 3.第三段 T:这段音乐是怎样的,和前面那段一样吗?叔叔阿姨在干什么? (再次听赏第三段,引导幼儿发现第三段和第一段相同。) (三)完整欣赏音乐 T:我们再来听听看,边听边想瑶族叔叔阿姨在干什么。 (四)动作表现(引导幼儿找出节奏型) 1.找出a、c段的节奏型 T:瑶族叔叔敲着长鼓为阿姨伴奏,他们会敲着怎样的鼓点为阿姨舞蹈伴奏? (鼓励幼儿为不同乐段创编动作,例如a段:拍手拍腿拍腿 拍手拍腿拍腿。 T:我们和瑶族叔叔一起敲着长鼓为阿姨伴奏,分两组,一组先敲,一组后敲;(引导幼儿分角色,如弟弟朋友拍一下手,妹妹朋友拍两下腿共同表现节奏。) 2.找出b段的节奏型 T:这段音乐叔叔阿姨越唱越开心,越跳越快乐,我们用什么样的鼓声为他们伴奏呢了?(鼓励幼儿为该段节奏型设计各种动作,如拍肩等。) 3.完整表现 T:我们听着音乐敲起长鼓加入到叔叔阿姨唱歌跳舞的队伍中。(引导幼儿分别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三段不同的节奏型,用动作区分乐段。) 老师在活动前让孩子事先对瑶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生活的风俗(住竹楼),能歌善舞,在劳动之余、欢度节日、迎送客人时都会欢聚一起,为幼儿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塑造音乐形象打下良好基础。 操作提示 老师要注意在活动中运用听音乐、看图片、想象情节,以及再次听配乐朗诵、尝试朗诵、看舞蹈等方式积极调动幼儿各个感官,将音乐、文学、舞蹈有机糅合,在欣赏活动中感受美。 配乐朗诵的内容可以是事先准备录制好的,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幼儿的反馈即兴组织的语言。例如:第一段配上:风景优美的瑶家寨,住着许多勤劳的叔叔阿姨,这天,晚霞映红了天边,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来到了小河边,唱着动听的歌,跳着优美的舞。·第二段配上:听,他们越唱越欢乐,瞧,他们越跳越带劲;啊,他们在唱歌,歌唱我们的生活多美好,歌唱我们的祖国多美好。在欣赏了老师的配乐朗诵后,可鼓励幼儿也加入,有的玩乐器,有的舞蹈表现,还有的配乐朗诵,人人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