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兴趣是宝宝学习的动力之源,它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一旦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时候的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头上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老师,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因讲课被打断,老师很不耐烦:“去吧!去吧!’’ 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儿,他又坐不住了:“老师,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学习。” 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小学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那个他只想扩课的学校。 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如果孩子喜欢画囬,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使孩子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没心情学也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会被埋没。 生活中,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经常将家里的表、玩具拆开或者重组,难免将一些有用的东西变成了废物,家长可能会阻止孩子去“动手”,认为这与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何一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引导得当,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喜欢动手制作的孩子在动手的同时需要动脑,如果孩子在拆卸或组装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鼓励孩子去思考和查找资料,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去读书和思考。如果实在弄不明白,还可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再去解决,这样就会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