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你的儿子和别的同学打架,被打哭了,你快去看看吧!”孙老师淡淡一笑,“孩子打架,有他吃亏的时候,也有他占便宜的时候,让他自己去处理吧!我才不管他呢。” 这话看似冷漠,实则蕴含智慧。打与被打,再平常不过了,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今天遇见这事家长老师不理我,我该咋处理?以后再遇到这事,我该怎样去化解?你想想,这样的事孩子们遇见多了、处理多了,他们还会一味地想着并依赖家长老师吗?在这种环境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遇事会不会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理智、越来越独立呢?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强呢?多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们会不会更迅速地走向成熟呢?显然,这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孩子被家里的凳子绊倒了,在西方,家长们会置之不理,让他自己去处理!在我国,大人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诸如此类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孩子自理、独立、探究品格的极大差异。当我们埋怨孩子这方面能力太低时,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给孩子充足的锻炼机会了吗?如果我们的家长、老师在生活中多一些“冷漠”,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日常事,读大学了还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寄回让父母去洗——这种现象就会减少。若我们还依然对孩子“爱”得太多,甚至还依然对孩子“爱”得畸形,在以后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们很可能收获的不仅仅是再次听到“你们的下一代绝不是我们的对手”的断言。这大概不会是危言耸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