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蕊乐园—让孩子爱上英语

你目前位置: 主页_育儿百科_育儿知识_

孩子的参与权不容剥夺

时间:2014-06-16 10:27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亲子一体化,就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这个案例以极端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广大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误区,就其本质而言,是对
    亲子一体化,就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这个案例以极端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广大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误区,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孩子参与权的粗暴剥夺。

    ■关颖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本质意义是看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这位父亲三次搬家是为了对女儿“严加看管”,把女儿严格控制在自己的监督之下。前者是家教经典,后者是家教误区,绝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只看这个案例的结果,似乎父亲的目的达到了:女儿如父亲之愿考上了大学,父亲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孩子13年的成长经历,伴随着父亲13年的苦心陪读,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这是一个“亲子一体化”的典型案例。亲子一体化,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你的事我可以做主,你必须听我的;你的成绩就是我的成绩,你成功了就是我成功了。这个案例以极端的方式体现了如今在我国广大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误区,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孩子参与权的粗暴剥夺。

    孩子是独立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行为方式。女儿 “喜欢追蝴蝶、看蝌蚪……也不喜欢待在家里”,父亲却逼她去做一套套“密卷”,“小学到中学,语数外都有,一个周末十几张,做完一套换一套”;女儿有自己的小天地,然而父亲翻女儿的书包、看女儿抽屉,这让女儿很没安全感——在父亲眼里,女儿不属于她自己。女儿的一切必须服从父亲安排,孩子不该有自己的隐私。用女儿的话说,是“活在爸爸的阴影下”。

    事实上,父亲无视女儿的独立性,他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女儿的认同,她迫于压力所做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旦脱离父亲的“管制区”,一切行为会依然如故,而且难免对父亲的“招数”产生“抗体”,以更加不尽如人意的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有时候资料多了,女儿会“乘机将试卷藏几张或者干脆扔掉”;“不敢写日记,有话就在心里骂”;为了逃避父亲的威逼,不止一次离家出走……女儿种种与父亲对着干的做法,实际上正是体现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的不顺从,是对父亲漠视孩子权利的抗争。

    父亲笃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女儿看来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自己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对于父亲的安排,我是一个没有退路的‘买单者’”。女儿从小的梦想是经商,她富有好奇心,天真、单纯,爱幻想,会唱歌跳舞、踢足球,但她的生活却被父亲完全控制在作业和训练之下——父亲的过度干预,使孩子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做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对儿童参与权的经典表述,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发表意见,二是得到重视。即儿童通过自由、自愿地表达意见来达到他们对有关事项的参与,孩子在表达自己需要时最有发言权。而父亲习惯性地对女儿的事自作主张,不可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女儿慢慢“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的感情变淡了”,“不但没了特长,甚至连兴趣爱好也不浓了”,这何尝不是悲剧性结局?

    时下中国有很多牺牲自己保全孩子的父母。父亲自己没有上大学,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父亲本来有自己的事业,为了女儿读书,四次改变自己开餐馆的地点,“既然已经决定了姑娘要上大学,那我就全力以赴”,最后甚至关掉餐馆全程陪读。人们常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形容为人父母不容易。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审视这位父亲的“无私奉献”,就不难发现,这种“可怜”的父母心也包含了“可悲”的成分在其中,不禁产生了“为孩子牺牲自己值不值”的诘问。

    父母花费时间精力照顾孩子、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本在情理之中,但不可把功夫下到弃自己的事业、生活于不顾的程度,且不说这样做了孩子未必一定有出息,即便孩子将来超过了现在的自己,但孩子的人生代替不了自己的人生。孩子上学阶段,正是父母走向成熟的年华,如果自我放弃,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对社会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另外,自我否定感强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观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对自我的不满意导致了渴望子女出人头地的补偿心理强烈,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来的消极、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

    如果孩子将来成为人之父母之后,也来个自我否定,同样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岂不是对父辈期望极大的讽刺?

    如此说来,亲子一体化,牺牲两代人,其实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好在如今父亲承诺不再插手女儿的事。谈到和父亲之间的故事,女儿说“我俩是试验品”。我想说的是,对更多的父母来说,这样的“试验”还是不做的好,毕竟这13年漫长的过程对父亲和孩子都是残酷的,失去了太多温馨、美好的时光。(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