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刘祥被诊断为晚期尿毒症,为了挽救他,其小学和大学同学十多人集体下跪募捐。对此,一位市民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下跪是封建社会的遗毒,就算是为了救人,这样做还是有损尊严。”但另一位市民却说:“为了挽救别人的一条命,而牺牲自己的尊严,这是一种高风亮节。” 同年7月6日,为了给同学小林筹集治疗白血病的费用,二十多名福建建材工业学校及福州大学的学生,曾在福州市当街集体下跪募捐。经媒体报道后,此举不但在当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与成都版基本一致,即为了救人或从事其他善举募捐,是否应该采取牺牲个人尊严的做法。 大中专生集体下跪为同学募捐事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发争议,我认为,这是因为它触动了中国人特别讲究维护个人尊严 的传统道德观的神经,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个人尊严高于一切。古人宁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是其对膝盖这一人体的生理部位,中国人更是赋予了它特别的道德含义,除天地父母外 (封建社会的政府官员被认为是“父母官”,也算是特殊意义上的“父母”),谁都没资格接受双膝着地的下跪礼。 尽管时代走到了今天,可讲究个人尊严的传统道德观不但没有弱化,反而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输入日益强化。对中国的大中专生而言,一方面受着传统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深谙下跪的道德含义,另一方面又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熟知个人尊严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下跪这一有损个人尊严的方式向公众募捐,而目的只是为了拯救同学的生命,其代价之大,是下跪者完全明白的。既然明白却还要去 做,他们的理由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虽然并不一定值得肯定和提倡,但却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毕竟,它是一曲让人备感温暖的爱心奉献之歌。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人性善的张扬、人性美的光芒。故此,类似这样宁愿自己下“地狱”,也要把他人送上“天堂”的故事,也许并不完美,却十分珍贵。 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道德,如杲它不能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视生命为前提’那么,它就是非人性的、不道德的,恪守它不但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反而将酿造灾难。而我们的学生现在所缺少的,正是一个美好的道德观。另一方面,这两起大中专生集体下跪募捐事件,也暴露出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不完善。不管是刘祥还是小林,包括那些暂时还没有进入公众视野,但却和他们一样陷入类似困境的弱者,单靠他们自己和同学、亲友的力量,往往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采取集体下跪募捐这样有损个人尊严的极端做法,也只能消一时之痛。 在此情况下,社会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办法,进一步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使他们在大难临头之后有庇护之所、脱困之途。何况,对一个现代社会来说,这也正是它的文明底线。否则,即便争议继续进行下去,集体下跪募捐事件也必定有重演的可能,而且下跪者将不再只是大中专生。 敎貧指南 大中专学生集体下跪为同学募捐事件,尽管引起了—些争议,但是,这种做法以及学生们的精神,还是值得敬重的。所以,如果你是这些学生的家长或者老师,那么,你更应该为孩子的这种做法感到骄傲:不但如此,你还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奉献自己的爱心。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这是孩子们表达爱心的一种形式,尽管它也许并不是那么完美。如今,我们常常说,孩子们越来越表现得有些自私,不懂得爱别人,也不知道该如何爱别人。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孩子,也没有引导他去学习如何理解爱、奉献爱,并不是说,孩子们真的只需要索取爱,不需要奉献爱。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奉献爱比索取爱更幸福。所以,孩子们才会选择集体下跪,目的只是为了尽可能帮助病中的同学。在这种爱的奉献中,他们并没有感到 耻辱,相反,正是爱的力量在支撑他们,把双膝跪倒在了城市的土地上,跪倒在了来来往往的入流面前,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因此,作为家长,在曰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爱心,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享受爱的幸福,更体验到奉献爱的可贵。而这样的事情,往往只需要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而并不一定非要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 比如,在你劳累时,不妨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在你的邻居需要帮助时,不妨 让你的孩子主动去敲门;在遇到饥饿的流浪动物,如小猫、小狗时,不妨鼓励孩子 喂给它们一片面包、一根火腿肠,或者为它们做一个温暖的小窝…… 时间长了,孩子的爱心意识,就会慢慢地积累起来,也会懂得,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奉献爱的功效最大化。而拥有一个既懂得如何享受爱心,又懂得如何奉献爱心的孩子,是不是也更能让你感觉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呢?学习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为上大学而上大学”的短视目标的引导下,青少年自由学习的权利被剥夺了,所谓个性特点、个人兴趣等纯属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也统统不存在了。至于上升到关乎人性尊严、国运兴衰的理想化高度,更只是苍白的口号了。结果,我们的教育生态越来越恶化。来自国际文化出版社 《千万别教坏孩子》 编著:曹保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