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中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许多聪明的父母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导出来孩子一串串心里话,使沟通变得很容易。有一位家长总是问别人,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和别人谈起汽车来却是口若悬河。原因就是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内,只听见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讲,又被母亲抢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父母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就在于父母要“童心未泯”。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就会对父母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 有些父母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 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 ”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 ” 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 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实际上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 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 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来自中国纺织出版社《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编著:欣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