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识事物的类,实际上就是认识、辨别事物是否具有某一共同特征。想想我们在认识事物类的时候,经过了几个环节才完成:先要观察物体,分析这些物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接着还要把 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最后才是把这些物体按某一特征放在一起。 孩子的认识过程跟我们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了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对发展儿童思维起着促进作用。孩子最初认识事物的类时,在头脑中没有明确的类的标准,不能按某种特征来认识事物的类。他们常常是随心所欲,喜欢把什么放在一起就把什么放在一起,不喜欢的东西就扔在一边,因为这阶段孩子对物体的感知是笼统的、模糊的。2~ 3岁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认识事物的类对他们来说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我们不妨从识别事物的特征、属性等方面来引导孩子。 认识名称一样的物体:把同样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如把儿童玩具汽车放在一个红篓子里,其他的东西放在绿篓子里,把布娃娃的衣服选出来放在小床上,其他的东西放在柜子里等。 认识颜色一样的物体:把同样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如所有的红气球放一边,其他颜色的气球放在另一边,把所有的绿卡片放在小盘子里,其他颜色的卡片放回盒子里等。 认识形状一样的物体:把同样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如把所有的圆球放在大篓子里,其他形状的球(如羽毛球等)放在旁边;把所有的方手帕放在盒子里,其他的长围巾放在衣柜里等。 认识用途一样的物体:把同样用途的物体放在一起,如把所有爱吃的零食放在盘子里,其他玩的东西放在玩具柜里, 把所有要穿的衣服放在衣柜里,鞋子放在鞋柜里等。 孩子在认识物体的类时,你可以先向孩子介绍物体的特征,演示给他看怎样将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再取一样物体,要求孩子从一堆物体中拿出和这个物体相同的放在一起。在孩子将同类物体放一起时,你还可以给他一个小篓子或小盒子放物体,让他从直觉上感觉到这些物体和其他物体是不一样的,不是一类的。来自《0-6岁小儿数学教育》主编:张俊 |